Notice: Undefined index: HTTP_ACCEPT_LANGUAGE in /home/hk2/public_html/catalog/controller/common/header.php on line 6 老莊經典百句

出版社

 

老莊經典百句

老莊經典百句
書名: 老莊經典百句
作者 趙杏根
語言 简体中文
國際書號: 9787546104140
地區 合肥
年份 2009
出版社: 黃山書社
平均評分: 暫沒評分

前言(1)
1.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1)
2.有無相生,難易相成/功成而弗居(4)
3.不尚賢,使民不爭(7)
4.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10)
5.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13)
6.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16)
7.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19)
8.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托天下(21)
9.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24)
10.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26)
11.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30)
12.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32)
13.知其雄,守其雌(35)
14.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38)
15.知人者智,自知者明(41)
16.將欲取之,必固與之/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45)
17.大器晚成,大音希聲(48)
18.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52)
19.大成若缺,其用不弊(55)
20.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57)
21.以正治國/以無事取天下(61)
22.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64)
23.治大國,若烹小鮮/以道蒞天下,其鬼不神(67)
24.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70)
25.千里之行,始於足下(73)
26.我有三寶,持而寶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75)
27.抗兵相若,哀者勝矣(79)
28.夫唯病病,是以不病(82)
29.聖人自知而不自見,自愛而不自貴(84)
30.天之道,不爭而善勝/天網恢恢,疏而不失(87)
31.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夫代大匠斫者,稀有不傷其手矣(90)
32.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93)
33.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96)
34.信言不美,美言不信(100)
35.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102)
36.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105)
37.舉世而譽之而不加勸,舉世而非之而不加沮(107)
38.庖人雖不治庖,屍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110)
39.能不龜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汫遊魷,則所用之異也(113)
40.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117)
41.朝三而暮四(121)
42.南面而不釋然(123)
43.吾有待而然者(125)
44.莊周夢為蝴蝶(128)
45.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為善無近名,為惡無近刑(130)
46.以無厚入有間(134)
47.十步一啄,百步一飲(137)
48.安時而處順,哀樂不能入也/指窮於為薪,火傳也,不知其盡也(139)
49.德蕩乎名,知出乎爭(142)
50.無所可用,故能若是之壽(145)
51.德有所長,而形有所忘(149)
52.人而無情,何以謂之人(151)
53.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154)
54.天無私覆,地無私載(157)
55.鳧脛雖短,續之則憂;鶴脛雖長,斷之則悲(160)
56.其所殉仁義也,則俗謂之君子;其所殉貨財也,則俗謂之小人(163)
57.盜亦有道(167)
58.聖人不死,大盜不止/竊鉤者誅,竊國者為諸侯(169)
59.物而不物,故能物物(173)
60.多男子則多懼,富則多事,壽則多辱(175)
61.孝子不諛其親,忠臣不諂其君(179)
62.知其愚者,非大愚也;知其惑者,非大惑也(182)
63.得之于手而應於心,口不能言,有數存焉於其間(185)
64.不為軒冕肆志,不為窮約趨俗(188)
65.見笑於大方之家(192)
66.得而不喜,失而不憂;生而不說,死而不禍(195)
67.騏驥驊騮,一日而馳千里,捕鼠不如狸狸,言殊技也(198)
68.明于權者不以物害己(201)
69.甯生而曳尾塗中(203)
70.非梧桐不止,非練實不食,非醴泉不飲(207)
71.子非魚,安知魚之樂(209)
72.棄事則形不勞,遺生則精不虧(212)
73.用志不分,乃凝於神(215)
74.凡外重者內拙(218)
75.視其後者而鞭之(220)
76.忘是非,心之適也(223)
77.處乎材與不材之間(226)
78.是何罪之有哉?其皮為之災也(228)
79.人能虛己以遊世,其孰能害之(231)
80.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233)
81.其美者自美,吾不知其美也(236)
82.(道)無所不在(239)
83.鳥獸不厭高,魚鱉不厭深(241)
84.去其害馬者而已矣(243)
85.錢財不積,則貪者憂;權勢不尤,則誇者悲(246)
86.匠石運斤成風(249)
87.以德分人謂之聖,以財分人謂之賢(252)
88.捐仁義者寡,利仁義者眾(255)
89.有國于蝸之左角者曰觸氏,有國於蝸之右角者曰蠻氏(259)
90.日出多偽,士民安取不偽(262)
91.君豈有鬥升之水而活我哉(265)
92.儒以《詩》、《禮》發塚(268)
93.知有所困,神有所不及(271)
94.得魚而忘荃/得意而忘言(274)
95.學道而不能行謂之病(276)
96.知足者,不以利自累也(279)
97.身在江海之上,心居乎魏闕之下(282)
98.所治癒下,得車愈多(286)
99.遠使之而觀其忠,近使之而觀其敬(288)
100.千金之珠(291)

作為中華傳統文化的精華,中華典籍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精神家園,是我們五千年燦爛文化的驕傲。
我們一直在思考,像《詩經》《論語》《孟子》《離騷》《史記》……這些彪炳千秋的中華典籍,為什麼幾千年來一直能成為我們民族生活的精神支柱?除了這些典籍本身的偉力外,也許同時還因為,每一代的中華子孫都是用自己的心靈,契合著自己所生活的時代,不斷地給這些典籍以新的解讀,從中找尋著自己的精神皈依。
中華典籍汗牛充棟,浩如煙海,而且大都是文言文寫的。這對於處在競爭激烈、讀書時間有限的今天,又一直讀白話文的現代人來說,要讀那麼多的典籍是困難的。為此,我們編輯出版了這套《中華典籍經典百句叢書》。它從現代意識出發,從典籍中擷取名句,然後介紹背景材料,加以解說,暢談心得體會,感悟人生,以期對讀者有所啟發。
如果說中華典籍是中華文化的皇冠,那麼她的經典名句,就是皇冠上的明珠。她是先賢智慧的高度概括,其精神已經融化在我們中華民族的血液中,自覺不自覺地成為我們做人做事的參考和標準。如“和而不同”、“和為貴”、“言必信,行必果”等.都為建立和諧誠信社會提供了智力支援和歷史依據。我們希望讀者朋友通過閱讀這套書,能夠在最經濟的時間內,瞭解先賢們對人生的剖解和認識,從中有所借鑒,用來審視和思考自己的人生,從而使它更有意義,更為輝煌。
這裏,我們很想做一番努力和嘗試,通過心靈的體驗和精神的感悟,讓我們這些中華典籍的精神內核與我們的時代精神和世界文化相融合。在我們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身影中,讓中華民族的意蘊更為鮮明。
當然,這是一項浩大的時代工程,我們十分希望在這項偉大的工程中能切實地貢獻出我們的一份努力。至於能否讓廣大讀者滿意,還有待實踐的檢驗。我們真誠地希望聆聽到讀者的聲音,和我們一起將這項有意義的工作做好。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春秋末期楚國苦縣(今屬河南省鹿邑)厲鄉曲仁裏人。他長期擔任當時中央政府周的守藏室之史,大概相當於國家圖書檔案館的負責人之類的職務。他看到周王朝衰微,就離開了周政府,出函谷關而西去。經過函谷關的時候,守衛此關的關令尹喜對老子說:“子將隱矣,強為我著書。”於是,老子乃著書上下兩篇,言“道”、“德”之意,凡五千餘言,留在函谷關,然後西去。此後,他就不知所終了。老子在當周的守藏室之史的時候,孔子曾經從魯地來到周地,向老子問學。關於老子其人和其著作,可靠的記載很少,司馬遷寫《史記》,為老子立傳,基本上就寫了這些內容。他還記載了一些不能肯定的說法,如有人說太史儋就是老子等。可見,司馬遷當時掌握的關於老子和其著作的資料也很少。後來,關於老子及其著作,還有這樣那樣的說法,但是可靠性還不是很充分的,很難突破司馬遷的記載。唐代乾封元年(666),朝廷追封老子為“太上玄元皇帝”,原因是唐王室姓李,於是尊老子為祖宗。這不免荒唐。
老子被奉為道家學說的奠基人物,後來又被道教尊為始祖。因此,他在函谷關留下來的著作,就被奉為經典,上篇叫《道經》,三十七章,下篇叫《德經》,四十四章,總共八十一章。此書上下篇合起來叫《道德經》,或者《道德真經》,但是,通常被稱為《老子》。這大概跟先秦思想家的著作都尊稱為“子”有關,例如《墨子》《孟子》《莊子》《荀子》《韓非子》等等。現在傳世的《老子》版本有多種,版本系統複雜,字句不同現象之頻繁,在先秦諸子的著作中,最為突出。
現在能找到的《老子》的最為古老的本子,為1973年12月從長沙馬王堆漢代墓葬中出土的兩種抄寫本,分別稱為帛書《老子》甲本和乙本。這兩個抄本都是《德》經在前,《道》經在後,與通行本不同。其次是唐代廣明元年(880)江蘇焦山《道德經幢》,再次者為景福二年(893)易縣龍興觀《道德經碑》。
自從韓非子作《解老》《喻老》以下,對《老子》作注釋或者研究者不少。現在所知道的最早的注本是漢朝河上公作的,現在很容易找到,有《四部叢刊》影印宋刻本和《道藏》本等。他把《老子》分為八十一章,兩卷。此後,研究者大多是按照這樣的格局來進行研究的。最為通行的是晉朝王弼注釋的本子,《諸子集成》中就能找到。以考證見長的,有清代畢沅《老子道德經考異》上下兩卷,有《經訓堂叢書》本和《叢書集成初編》本等版本,也容易找到。魏源《老子本義》,有《諸子集成》本。近人的注釋、翻譯和其他研究的本子很多,大多很有參考價值,例如朱之謙的《老子校釋》,任繼愈的《老子新譯》,張松如的《老子校讀》,徐梵字的《老子臆解》,陳鼓應的《老子注譯及評介》,陸元熾的《老子淺釋》等。
莊子(約前369——約前286),名周,戰國時宋國蒙(故地在今河南商丘東北)人。他曾經擔任過蒙地漆園吏。漆園為地名,當時蒙地所管轄的一個城。就《莊子》中看,他擔任這一職務的時間並不長。楚威王聽說莊子為賢者,乃派使者來迎接莊子,許以為相,莊子拒絕了。《史記》中對莊子的記載也不多。從時間來看,他和孟子、屈原、荀子等是同時代人。和先秦諸子中其他許多人不同的是,從總體上說,莊子是一個民間知識份子。
莊子是僅次於老子的道家大師。《莊子》一書,其實就是道家學派的集大成著作。此書現存33篇,分為內篇、外篇和雜篇。一般認為,內篇7篇為莊子自己所著,而外篇和雜篇,乃道家後學甚至其他學派的人物所著。道教把《莊子》尊為經典,稱為《南華真經》。
《莊子》的注釋本之多,在記錄先秦諸子思想的著作中,恐怕僅次於《論語》了,達200多種。《正統道藏》中收錄多種,都是以《莊子》為《南華真經》而作注釋和其他研究的。郭象注釋而附有唐朝陸德明所撰寫釋文的本子,有《四部叢刊》等本子,容易找到。最為完整和通行的,是郭慶藩所輯《莊子集釋》,有清末掃葉山房石印本,《諸子集成》本,又有王孝魚整理本,中華書局1961年版,最為容易找到。王夫之《莊子解》,有排印本。王先謙《莊子集解》,有《諸子集成》本。後來劉文典的《莊子補正》、王叔岷的《莊子校釋》,都很有價值。近人研究《莊子》的著作,包括注釋、翻譯、串講等的很多,讀者都可以參考。據我所知,有中華書局1982年版的曹礎基所著《莊子淺注》,1983年出版的陳鼓應所著《莊子今注今譯》等。
老莊歷來並稱,是先秦道家學派兩位最重要的代表人物。比起我所接觸到的我國歷史上除了佛教法相宗思想家以外的其他思想家的著作來,《老子》《莊子》是最為難以理解、難以把握的。其中原因,當然是多方面的。我個人感覺是,除了他們的思想博大精深和龐雜之外,難以把握、難以理解之處,首先在於他們的形而上的抽象思維比較多,其次,是他們的形象表達比較多。司馬遷稱《老子》“微妙難識”.至於《莊子》一書,20世紀上半葉研究《莊子》的專家劉文典教授,甚至說這世界上只有兩個半人懂得莊子,其中一個就是莊子本人,另一個就是他劉文典。從這些說法,我們可見研究此二書之難。
老子最大的理淪貢獻,在於提出了“道”的概念,認為“道”既是世界的本原,又是萬事萬物發展規律的最高抽象。他的《道經》主要闡述“道”,《德經》主要闡述“道”在包括治理國家等等的萬事萬物中的具體展開。此外,他還有許多重要的貢獻,例如,對盾雙方相輔相成、互相轉化等辨證關係的充分闡述,對“致靜”、“守虛”、“無為”、“守雌”等人生哲學的闡述,對統治者不良政治的抨擊,對理想的統治的描繪等等,儘管不一定完全正確,但是,其中的價值以及對後世的影響,是不能低估的。
有人稱《老子》此書所闡述的,乃“君王南面之術”。我認為,這是完全正確的。老子長期擔任周守藏室之史的職務,至少從“老子”之名稱等可以推測,他是享高夀的,其掌握歷史資料之豐富,掌握當時諸侯國及其相互關係的情況之豐富,人生經驗之豐富,觀察力之強,都是毋庸置疑的。就客觀條件而論,像他這樣的一個人,無疑在當時的社會,是最有資格闡述理想的“君王南面之術”的人選.再說,他是因為周室的衰微才離開周室的,周室的衰微,當然是他所不願意看到的。就主觀而論,他很可能有這樣的動機,從成敗得失中總結經驗,為未來的君主提供參考。
《史記》中,老子、莊子的傳記,都在《老子韓非列傳》中。司馬遷稱莊子《漁父》等篇“以詆訾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術”,“指事類情,用剽剝儒、墨,雖當世宿學不能自解免也。”“莊子散道德,放論,要亦歸之自然。”可見莊子對老子的繼承關係。
莊子是民間知識份子,他在《莊子》中表現的,除了作為民間知識份子的社會批判之外,主要是其所處階層在進退取捨、生老病死以及消除愁苦憂患、追求心靈寧靜、實現人生價值等方面的人生哲學。他好以寓言表達思想,用來作為論述材料的許多事情“空語無事實”,屬於“假語村言”,但是闡發的道理,卻是精妙的。他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時,“其言洸洋自恣以適己,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落魄知識份子發為議論,往往“自恣以適己”,可是不免招“王公大人”之忌,而愈加沒有否極泰來的可能。這種現象原來從莊子就開始了,能不令人浩歎!
我讀碩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時的研究方向,都是清代詩歌,我也很希望自己能夠一直從事清代詩歌的研究。可是,我不可能專門從事研究工作,因為我還是教師,要承擔教學任務。承擔教學任務時,必須服從上級的安排和教學工作的需要。作為教師,我承擔過不少課程的教學任務。我認為,作為大學教師,給學生講課,應該多少講授一些自己的研究心得,而不能照本宣科。於是,結合教學任務,我研究了在清代詩歌以外的若干領域,包括《老子》和《莊子》。我一直深知研究此二書之難,所以,從來不敢把自己相關的研究心得形成文字公開發表。
黃山書社因劉鋒傑教授之介,約我寫《老莊經典百句》,我猶豫多吋,擔心難以完成任務,但是,在劉教授和黃山書社的鼓勵下,還是接受下來了。我在此對他們表示衷心的感謝!
此書是這樣撰寫的:我先在《老子》和《莊子》中選定一百句名句。這一百句名句的選擇標準是:有名並且常為人引用的;能表現老子或者莊子重要思想的;與常用的成語、典故有關的。然後,依照黃山書社所給的體例撰寫。其中“名句全掌握”,主要是把“名句的來歷”那段文字的意思用現代漢語表達出來;“名句全閱讀”主要是結合老子或者莊子思想的整體和當時的社會來闡述其意蘊;“名句縱橫談”則是我結合占今中外的有關事例或者言論等來展開對名句意蘊的論述,有話則長,無話則短。
需要說明的是,《老子》《莊子》都有很多版本,我所聞者,乃是以通行本為底本,以相關的版本為校,擇善而從,不出校語。語言的解釋,觀點的闡述,與前賢同乎不得不同,異乎不得不異。天下專家、讀者,必有以教我,本人以此為盼。

如果您對本書籍有什麼問題或經驗,請在此撰寫您的意見咨詢!
您的姓名:


您的評論: 注意: 評論內容不支持HTML代碼!

顧客評分: 差評            好評

請在下框輸入驗證號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