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tice: Undefined index: HTTP_ACCEPT_LANGUAGE in /home/hk2/public_html/catalog/controller/common/header.php on line 6 道之原

出版社

 

道之原

道之原
書名: 道之原
作者 塗宗流
語言 简体中文
國際書號:
地區 汕頭
年份 2006
出版社: 汕頭大學出版社
平均評分: 暫沒評分

自序(9)
緒論(13)
上篇:郭店《老子》文本(29)
第一章  郭店《老子》釋文校補(31)
第一節  可讀文本(32)
第二節  研究文本(36)
第二章  郭店《老子甲》注釋(56)
第三章  郭店《老子乙》注釋(87)
第四章  郭店《太一丙》注釋(99)
中篇:郭店《老子》與今本《老子》比較研究(113)
第五章  郭店《老子甲》的傾向性(115)
第六章  郭店《老子乙》的政治理想(152)
第七章  老子後學對《老子甲》的解說(174)
下篇:從郭店《老子》到今本《老子》(193)
第八章  老子“修道德”(195)
第一節  老子其人其書(198)
第二節  郭店《老子甲》的“道”與混沌(209)
第三節  郭店《老子甲》的“德”與無為(217)
第九章  老萊子“言道家之用”(226)
第一節  老萊子其人其德(229)
第二節  郭店《老子乙》的“日損”與為道(240)
第三節  郭店《老子乙》的“清靜”與天下大治(248)
第十章  關尹、李耳論“道”(255)
第一節  郭店《太一丙》以“太一”釋“道”(256)
第二節  今本《老子》以“常無有”釋“道”(268)
第三節  今本《老子》的本體論(277)
附錄
一、馬王堆漢墓帛書《老子》釋文(287)
二、王弼本《老子》文本(312)
三、魏源本《老子》文本(328)
後記(343)
 

       郭店《老子》出土面世已經10年,國際、國內出版了大量的研究著作,成果非常豐富。在海內、外學者的影響下,我也寫了一些文字,實在算不得什麼成果,現公之於眾,請廣大讀者批評指正。
       我在學習郭店《老子》的過程中,主要考察了三個問題:1.郭店《老子》見於今本《老子》的文字有那麼多不同,這些“同中之異”說明瞭什麼? 2.《太一生水》與郭店《老子丙》原本是一冊,為什麼郭店《老子丙》見於今本《老子》,而《太一生水》卻不見於今本《老子》?3、今本《老子》中另外將近三千字所表述的內容,在老子哲學中占什麼地位,與郭店《老子》所表述的內容有什麼聯繫?這三個問題都涉及郭店《老子》與今本《老子》的關係問題。
       關於郭店《老子》與今本《老子》的關係問題,美國達慕思大學“郭店老子國際研討會”上,“大家提出了兩種可能性:一種可能性是今本《老子》早有文字形式存在,郭店《老子》只是從中摘抄了一些章節;另一種可能性是,郭店《老子》是從一組口傳的文獻中選錄成編的,它們後來與其他的一些材料一起,被整理成今本《老子》。”(1)
          要解決郭店《老子》與今本《老子》的關係問題,就得認真地拿郭店《老子》與今本《老子》進行比較。如何比較?這有一個方法問題。
         在郭店《老子》與今本《老子》的比較研究中,有的偏向於“求同”,有的偏向於“求異”。我在研究中既重視“同”, 也重視“異”,更重視“同中之異”,所採用的方法是求“異”、探“原”的歷時比較法。
          郭店《老子》出土面世以前,對今本《老子》成書的時間及其作者的問題,曾經有過熱烈地討論。任繼愈先生歸納為三派意見。第一派認為老子與孔子同時,今本《老子》一書是老聃遺說的發揮,並非老聃的原創思想。第二派認為老子是戰國時人,今本《老子》一書出於戰國之世。第三派認為今本《老子》一書“非一人之言,亦非一時之書”,成書在秦漢之間。(2)
          第一派與第二派的觀點實際上是一致的,都認為今本《老子》的作者不是春秋晚期的老聃,是戰國時期的著作。
          在反思關於“老子其人其書”討論的同時,我對《莊子•天下》、《史記•老子傳》中有關“老子”的記述進行了反復考察。《莊子•天下》記載古之“道術”在戰國時期有關尹、老聃“建之以常無有,主之乙太一”。  《史記•老子傳》記載老子“名耳,字聃,姓李氏”,  “老子修道德”,老萊子“言道家之用”。《莊子•天下》將關尹、老聃並提,《史記•老子傳》也將關尹、老聃並提。就《史記•周紀》“烈王二年周太史儋見秦獻公”的記載來看,《莊子•天下》中與關尹同時的只可能是太史儋,《史記•老子傳》中與關尹相會的也只可能是太史儋。如果依照通假將“老聃”之“聃”讀為“太史儋”之“儋”,《莊子•天下》中與關尹同時的是“太史儋”,《史記•老子傳》中與關尹相會的也是“太史儋”,今本《老子》的作者字“儋”的李耳即是“太史儋”。
         我認為《老子傳》中所記述的實際上是四位道家學者,即春秋晚期“修道德”的老子(老聃)、  “言道家之用”的老萊子,戰國早中期“主之乙太一”的關尹、“建之以常無有”的李耳(或曰老儋、太史儋)。郭店《老子》是今本《老子》產生以前的道家著作集,《老子甲》、《老子乙》分別是道家學派創始人老子(老聃)和老菜子學術思想的表述;《太一丙》(《太一生水》含《老子》丙)為關尹遺說,是對《老子甲》的解說;今本《老子》是郭店《老子》之後,李耳(太史儋)對老子哲學的整合之作。
老子(老聃)、老萊子、關尹、李耳(太史儋)是春秋晚期到戰國早中期的四位道家學者,老子(老聃)、老菜子是發端於春秋時期的道家學派的兩位創始人,關尹、李耳(太史儋)是戰國早中期使道家形成學派的兩位重要學者。
          老子(老聃)修道德,從古始的鬼神崇拜以及後起的宗教崇拜的疑問思考中汲取營養,建構了道家的天道本原觀。老萊於言道家之用,在古人立言的基礎上,面對貪欲橫流的社會現實,建構了道家的天道倫理觀。
          關尹在《太一丙》(《太一生水》含《老子》丙)中關於“太一”的論述便是對春秋老子所提出的“道”的解說。李耳(太史儋)在中國社會進入戰國時代的新的歷史條件下,對發端於春秋時代的道家思想進行了全面修正,完成了道家學派的本體論的建設,開創了中國哲學的新紀元。
          關尹所提出的“宇宙生成”論,是對老子(老聃)所提出的作為天下萬物發展變化的根本、支配天下萬物的原動力的“道”的闡述和發明。李耳(太史儋)提出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宇宙生成模式,將“太一生水”宇宙生成模式中的“水”、“天和地”、“神明”分別抽象為“一”、“二”、“三”,從本體論的高度對“道”進行了詮釋。
今本《老子》“本體論”有三個理論特徵:
       (1)今本《老子》的“本體論”是“宇宙生成論”的昇華。
       (2)今本《老子》的“本體論”是“常”、“無”、“有”的統一。
         (3)今本《老子》的“本體論”是用否定之否定的邏輯語言表達的。“有”,是對存在的第一次否定。“無”,是對存在的否定之否定。這種否定之否定的邏輯表達,使“道”的超驗性質,得到了終極性的解釋;使人們充分認識到“道”是宇宙萬事萬物賴以存在的憑藉,是不依人的意志為轉移的“表像——經驗”世界的另一面,亦即超經驗的終極存在。
        今本《老子》“本體論”,是用否定之否定的邏輯語言表達的、“常”“無”“有”統一的、保留著“宇宙生成論”印記的東方“本體論”。
                                              塗宗流
                                             2003年11月21日
注釋
(1)邢文:郭店老予——東西方學者的對話[M]。北京:學苑出版社2002。
(2)任繼愈:老子新譯[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如果您對本書籍有什麼問題或經驗,請在此撰寫您的意見咨詢!
您的姓名:


您的評論: 注意: 評論內容不支持HTML代碼!

顧客評分: 差評            好評

請在下框輸入驗證號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