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tice: Undefined index: HTTP_ACCEPT_LANGUAGE in /home/hk2/public_html/catalog/controller/common/header.php on line 6 太上玄門晚課

出版社

 

太上玄門晚課

太上玄門晚課
書名: 太上玄門晚課
作者 劉仲宇
語言 繁體中文
國際書號: 889838346
地區 香港
年份 2005
出版社: 青松出版社
平均評分: 暫沒評分

    在呈給讀者的《太上玄門晚課》的注,與半年前的《太上玄門早課》注一起,算是給《太上玄門日誦》做了一個完整的注本。青松觀藏《太上玄門日誦》,道門中習稱為早晚功課經,是全真派日常功課的經本,其中包括了早課和晚課兩部份。這兩部份的結構稍有不同,主要是因為早課為一日之始,所主的多陽事,而晚課為將息之時,與時消息,應當多唸誦與陰事有關的經典。而不管哪一種,其主旨都在溫習道門最重要的思想,以及最為基礎的規範。大要說來,一是針對道人本身的修養的經典,譬如《玉皇心印妙經》、《清靜經》等,都是要求明其道要,明曉如何清淨其心,如何保精吝氣,即瞭解一些修成仙真的下手功夫和基本的原理,又如《發願文》、《懺悔文》,也是以管束道人自己身心為主。二是用於濟世的,如那些講論如何消災如何超度的經典,以及施食儀等,都屬於這一類。從總的來說,第一方面重在自度,第二方面重在度人,而自度與度人都是每日要不斷提醒自己的基本追求,兩者的統一,表達了道教教義的最基本的思想。在歷史上,曾有人誤會道教只講長生不老,求的是自度,僅從功課經看,這種看法未免偏面。自度與度人統一,才是道教思想與實踐的整體。
  對於科儀經典的注釋,難度較大,我在早課注的後記中已經說到過。從早課注交稿,到本書撰成,差不多隔了十個月。按理說,依照本人的寫作速度,一本十來萬字的注本,用不了那麼長的時間,但是實際的情況卻是每一注,進展都甚緩慢,主要是因為其中有些內容,以往的研究很少,可以參考的東西不多,不容易下斷語。所以陸陸續續,寫一段,碰到難題,便停下來查找出處、內涵,待自己覺得把握較大了,再定稿,盡可能地將注解做得準確一點,那樣時間就在不知不覺中拉長了。同時,早晚功課所溫習的內容,涉及到道教信仰、文化的各個方面,有講基本教義的,有講修仙養生的,有講超度的,有講法術的,而這一切又都編輯在儀式的框架之中,在形式上有讚、偈、咒、吟等綜合了文學和音樂的因素,在注解時各個側面都要兼顧,就不能不跟著走進諸多的領域。這就不可避免的要逼著自己學很多原來不熟悉的知識,時間與精力的投入當然要比僅做原來自己熟悉要多得多。
  自從中國人引進西學,就知道了要精密地研究問題,應當將對象適當分割,放到不同學科中去考察,於是我國傳統的文史哲不分家,理、工、農、管理學都匯在同一個「經濟」之學之中的狀況,被打破了。特別上世紀五十年代,中國大陸學蘇聯,將學科分得非常細也非常的機械,因此像我輩學人,不能不受到其影響,常常各人只管一個學科中的一個小分支,其他的呢,便會有陌生之感。這種治學的弊端,現在越來越受到非議,人們也努力地去改變這種狀態。但是積重難返,思維定勢一成,旦夕之間要改過來,難矣哉!譬如,有一部份弄科學的,便不知宗教為何物,他們覺得科學好得很,可以代替宗教,而宗教講神靈,神靈在科學上無法驗證,則沒有存在的必要。於是一有機會,其中極端的人物就以科學去攻擊宗教。他們的信條是:沒有科學解決不了的問題。然而他們沒有想到,宗教與科學,實際上管的是人們精神與社會生活的不同的領域,兩者不可相互替代,更不可能一個滅掉一個。美國的科學算得發達罷,但美國的科學家卻有百份之四十信宗教。兩個領域中的事,可能會碰車,但更多時候還是各跑各的路。況且,科學與宗教在歷史上和現實中也不是截然對立,道教的教義中有「觀天之道,執天之行」、「奪造化之秘」的思想,有「道法自然」的基本原則,歷史上曾參與過原始化學、物理學、生物學、醫藥學、天學、地學等學科的研究,現實中也顯示出她對於人體科學、環境科學等的見解中有許多足以啟迪今人的好東西。所以,綜合各科知識,運用辯證統一的思路去研究當代的學問,而不是將之割裂甚至於完全對立,十分重要。因為學問趨於精密,知識日新月累,就每一個人的研究重點而言,不能不強調學有專攻,但同時又要求注意到各學科知識隔絕的局限性,可能時要打通各學科的界限。須知,所謂做學問,其研究的對象本身是十分豐富的,每一物都具備許多屬性,不同學科去考察它時只割取了其中一項或幾項屬性,綜合起來才能稍近其全貌,更何況我們面對的是無數千差萬別的事物構成的無限的世界呢?尤其是像道教這樣傳承了近兩千年的宗教,已經成了一個綜合了諸多文化部門的大系統,進行多學科的綜合研究是完全必要的,也是不可避免的。許多年來,自己都朝這方面努力。然而由於學養不足,也由於精力有限,再加上原來從學校接受的單科獨立的學習模式,大大影響了研究的效果,所以二十餘年的努力,也只是養成了稍微比原來好一點的思維方法,碰到事情,知道綜合運用不同學科的知識與方法,或者到不同的學科中去尋找方法,也常注意到道教的特殊性質需要某些特別的眼光去看待之。要問真的做得怎麼樣,讓做一份自我評價,實在是底氣不足。回到早晚功課經的注釋上來,便是在涉及到自己較為熟悉的領域,下手便順暢,而稍為越出,在知識上、方法上都有捉襟見肘之感,需要不斷地補課。我想,這樣做,比較艱苦,但也常有面對新知的樂趣,對自己來說,也不至於年年炒冷飯,多少也算有些長進。
  說到長進,就在晚課注的撰寫過程中,就有一個意外的「發現」——所謂發現是對我自己而言,別人早就知道了——玉陽施食儀仍在部份地方流傳。這一點對晚課注多少有些幫助。原來,我在寫〈香港宮觀早晚功課經之討論〉一文時,引已故閔智亭道長《道教儀範》,因其中沒有提到玉陽施食儀,便認為其儀「已經式微」,對於晚課中的玉陽施食諸咒儀的來歷因而沒有深入的探討。然而,今年四月在浙江省的天台山參加學術會議時,卻看到溫州地區某縣的一部錄像,正是玉陽儀。看來,此儀與其他煉度儀式一樣,仍在特定的地域中流傳,只是沒有引起人們的注意——這也難怪,自來對於道教的儀式問津者少,對於流傳於民間已經高度民俗化了的超度儀式更少人關注。這至少提供了一條線索,對於今後進一步討論青松觀本晚課中施食儀的來歷,極有幫助。只是因為時間有限,本人還沒有機會去溫州作調查,那就相期於來日罷。
  在道教的經籍中,早晚功課經是道門中人唸誦最多的,但對教外人士來說,卻很陌生。因為這批經典,都是供道人自己使用,而且通常只在宮觀裏集體唸誦,外人知道得就很少。這本書以及早課注的出版,除了供道教信徒參加宮觀集體活動時參考以外,也使得更多的教外人士能夠讀到,瞭解宮觀裏道人們的思想與言行規範,從而更加具體地瞭解道教。

如果您對本書籍有什麼問題或經驗,請在此撰寫您的意見咨詢!
您的姓名:


您的評論: 注意: 評論內容不支持HTML代碼!

顧客評分: 差評            好評

請在下框輸入驗證號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