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tice: Undefined index: HTTP_ACCEPT_LANGUAGE in /home/hk2/public_html/catalog/controller/common/header.php on line 6 雲笈七籤(一)

出版社

 

雲笈七籤(一)

雲笈七籤(一)
書名: 雲笈七籤(一)
作者 張君房
語言 繁體中文
國際書號: 7533301013
地區 北京
年份 1988
出版社: 中華書局
平均評分: 暫沒評分

一冊
李永晟點校本序  任繼愈
前言(一)
雲笈七籤序(一)
卷一
道德部
總敘道德(一)
卷二
混元混洞開闢劫運部
混元(一六)
空洞(一七)
混沌(一七)
混洞(一九)
劫運(二○)
太上老君開天經(二四)
卷三
道教本始部
道教序(三○)
道教所起(三二)
道教三洞宗元(三四)
左乙混洞東蒙錄(三七)
靈寶略紀(三八)
三寶雜經出化序(四一)
天尊老君名號歷劫經略(四二)
卷四
道教經法傳授部
上清源統經目註序(四八)
靈寶經目序(五一)
上清經述(五三)
三皇經說(五七)
道教相承次第錄(五八)
玄都九真盟科上品傳經篇(六二)
卷五
經教相承部
真系隴西李渤述(六九)
晉茅山真人楊君(七○)
雷平山真人許君(七一)
仙人臨沮令許君(七三)
宋廬山簡寂陸先生(七四)
齊興世館主孫先生(七六)
梁茅山貞白陶先生(七六)
唐茅山昇真王先生(七九)
中嶽體玄潘先生(八一)
王屋山貞一司馬先生(八二)
茅山玄靜李先生(八三)
卷六
三洞經教部
三洞並序(八六)
三洞品格(九一)
七部並序(九七)
四輔(九九)
十二部(一○五)
三十六部(一○八)
卷七
三洞經教部
本文(一一一)
說三元八會六書之法(一一一)
雲篆(一一四)
八體六書六文(一一五)
符字(一一六)
八顯(一一六)
玉字訣(一一七)
皇文帝書(一一八)
天書(一一八)
龍章(一一九)
鳳文(一一九)
玉牒金書(一一九)
石字(一二○) 
題素(一二一)
玉字(一二一)
文生東(一二二)
玉籙(一二二)
玉篇(一二三)
玉劄(一二三)
丹書墨籙(一二三)
玉策(一二四)
福連之書(一二四)
琅虯瓊文(一二四)
白銀之編(一二五)
赤書(一二五)
火錬真文(一二五)
金壺墨汁字(一二六)
瓊劄(一二六)
紫字(一二七)
自然之字(一二七)
四會成字(一二八)
琅簡藥書(一二九)
石碽(一二九)
天師劍愈疾驗(二六四八)
張讓黃神印救疾驗(二六五○)
范希越天蓬印祈雨驗(二六五○)
越州上虞縣鍾時鳴地中驗(二六五一)
王謙據蜀隋文帝黃籙齋剋平驗(二六五二)
青城丈人授黃帝龍蹻並降雨驗(二六五三)
天師葉法善設醮攝魅驗(二六五三)
範陽盧蔚醮本命驗(二六五四)
崔圖修黃籙齋救母生天驗(二六五五)
赫連寵修黃籙齋解父寃驗(二六五六)
唐獻修黃籙齋母得生天驗(二六五七)
李承嗣解妻兒寃修黃籙齋驗(二六五八)
吳韜修黃籙齋卻兵驗(二六五九)
公孫璞修黃籙齋懺悔宿寃驗(二六六○)
卷一百二十一
道教靈驗記
胡尊師修清齋驗(二六六二)
崔玄亮修黃籙齋驗持經驗附(二六六三)
武昌人醮水驗(二六六四)
徐翥為父修黃籙齋驗(二六六五)
張郃妻陪錢納天曹庫驗(二六六七)
蘇州鹽鐵院招商官修神
呪道埸驗(二六六八)
相國杜豳公修黃籙齋免
閻羅王驗(二六六九)
南康王韋臯修黃籙道埸驗(二六七○)
李約妻要黃籙道埸驗(二六七一)
盧賁修黃籙道埸驗(二六七三)
樊令言修北帝道埸誅狐魅驗(二六七四)
鮮於甫為解寃修黃籙道埸驗(二六七六)
竇德玄為天符專追求奏章免驗(二六七七)
馬敬宣為妻修黃籙道埸驗(二六七八)
秦萬受鬥尺欺人罪修黃籙齋驗(二六七九)
杜鵬舉父母修南斗延生醮驗(二六八○)
卷一百二十二
道教靈驗記
衢州東華觀監齋隱常住驗(二六八一)
婺州開元觀蒙刺史復常住驗(二六八二)
杭州餘杭上清觀道流隱欺常
住驗(二六八三)
李賞斫龍州牛心山古觀松栢驗(二六八四)
蜀州新津縣平蓋化被盜毀伐驗(二六八六)
嘉州開元觀門扉為馬棧驗(二六八七)
成都景雲觀三將軍堂柱礎驗(二六八七)
成都卜肆支機石驗(二六八八)
成都玉局化洞門石室驗(二六八八)
漢州金堂縣三元觀轍跡驗(二六八九)
玉局化九海神龍驗(二六八九)
青城絕頂上清宮天池驗六時水
驗附(二六九○)
葛璝化丁東水驗(二六九一)
金堂縣昌利化玄元觀九井驗(二六九二)
仙都山陰君洞驗(二六九二)
嘉州東觀尹真人石函驗(二六九三)
九嶷山女仙魯妙典石盆鐵臼驗(二六九五)
真宗皇帝禦製天童護命妙經序(二六九六)
太上天童經靈驗錄(二六九六)

李永晟點校本序
     中國三大宗教(儒、佛、道)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三大支柱。這三大宗教各有自己的來源,各有自己的社會基礎。漢末黃巾大起義,打出道教旗幟。黃巾失敗後,道教也受到牽連,統治階級對道教存有戒心,有很長時期對道教不敢信任。南北朝時期,北朝道教經過寇謙之的改造,南朝道教經過葛洪、陸修靜、陶弘景的改造,取得上層統治者的支持,才有了較大的發展。佛、道二教在中國內地活動、發展、傳播差不多同時,只是道教因黃巾、張魯等領導人與農民起義關係密切,曾在下層擁有廣大群眾,但在上層社會,道教勢力遠遜佛教。錯過了大發展的時機,道教經典搜集、整理、集結工作也落後於佛教。正因為道教經典起步較晚於佛教,很多方面借鑒於佛教。佛教最先把佛教全集稱為「一切經」,道教全集也稱「一切經」。由於「一切經」這個名稱被佛教佔用在先,或編輯的道教「一切經」要區別於佛教「一切經」,則稱為「一切道經」。唐玄宗曾令編纂一切道經音義,就是仿照佛教玄應、慧琳分別編纂的兩部一切經音義。「一切經音義」相當於今天所說詞典之類的備查閱的工具書。唐武後時已出現過「道藏」一詞,但未通行,「道藏」一詞正式確立,當在北宋「大藏經」以後。
    一種宗教的存在和發展,主要靠群眾,同時也要得到上層統治者的支持,東晉時,名僧道安說過,「不依國主,則法事難立」。道教的成長壯大,也離不開這一原則。既要拉攏上層,也要普及下層。有了誤」,而不知誤在何處,據此引文可以正之。張君房序謂「裨文館校讎之職」,良有以也。又如卷九末釋七經中之「仁經恩多」,道藏本洞真太上太霄琅書卷九脫「仁」字。如此之例,不勝枚舉。
   道藏本原書有遺闕者,亦可藉本書補其不足,如道教靈驗記原本二十卷,而道藏本所收僅十五卷,脫後五卷,即可以本書之道教靈驗記補之。又如本書卷五七服氣精義論凡九篇,而道藏本之服氣精義論只收其前二篇,而將後七篇另成一書修真精義雜論,有失原貌,可據以訂正。
   筆者自一九八四年至一九八七年點校此書,之後復斷續補校,以期提供一較正確且較易讀之雲笈七籤版本。本書雖非經濟之作,然保存部分中華優秀文化,其修性養生之方,確有益於身體健康,如咽液服氣即為簡便易行且行之有效之防病治病方法。希望本書所傳恬澹虛無之旨,修身養生之方,有益於健康長壽,有補於世道人心。書之內容龐雜,有些目前尚難理解,缺點錯誤,在所難免,望讀者指正。

道教典籍選刊緣起
    道教是我國土生土長的宗教,歷史悠久,可以溯源到戰國時期的方術,甚至更古的巫術,而正式形成於東漢時期。它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我國人民的思維方式、生活方式,對古代科學、技術的發展,都產生過重之影響,並波及社會政治、經濟等各方面。
    道教典籍極為豐富,就道藏而言,多達五千餘卷,是有待進一步發掘、清理和利用的文化遺產之一。為便於國內外學術界對道教及其影響的研究,便於廣大讀者瞭解道教的概貌,我們初步擬訂了道教典籍選刊的整理出版計劃。其中既有道教最基本的典籍,也包括各種流派的代表作,有不少書與哲學、思想史關係密切。所有項目,都選用較好的版本作為底本,進行校勘標點。
    由於我們缺乏經驗,工作中難免有失誤之處,亟盼關心此項工作的專家和廣大讀者給以指導與幫助。
                                                      中華書局編輯部
                                                    一九八八年二月

如果您對本書籍有什麼問題或經驗,請在此撰寫您的意見咨詢!
您的姓名:


您的評論: 注意: 評論內容不支持HTML代碼!

顧客評分: 差評            好評

請在下框輸入驗證號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