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tice: Undefined index: HTTP_ACCEPT_LANGUAGE in /home/hk2/public_html/catalog/controller/common/header.php on line 6 易學哲學史第四卷

出版社

 

易學哲學史第四卷

易學哲學史第四卷
書名: 易學哲學史第四卷
作者 朱伯崑
語言 简体中文
國際書號: 7508005902
地區 北京
年份 1995
出版社: 華夏出版社
平均評分: 暫沒評分

   第九章道學的終結和漢易的復興(1)
    第一節王夫之《周易內傳》和《周易外傳》(5)
一   論《周易》經傳(13)
    二  易學哲學中的氣本論(114)
    第二節清初考據之學對圖書之學的檢討(230)
一  黃宗羲《易象數論》和黃宗炎《圖學辨惑》(232)
    二  毛奇齡《仲氏易》和李塨《周易傳注》(257)    三胡渭《易圖明辨》(284)
    第三節漢學家的易說(293)
一   惠棟《周易述》和《易漢學》(297)
    二  張惠言《周易虞氏義》和《周易虞氏消息》(300)
    三  焦循《易學三書》(319)
易學索引(363)
 

    我於1981~1982年,曾為中國哲學專業研究生開設易學哲學史課程,此書是在講稿的基礎上改寫成的,完成於l989年。
    關於《周易》經傳典籍的研究,從來有兩條途徑:一是研究《周易》經傳中的字義和文意,形成了訓詁、注釋和考據之學;一是研究《周易》經傳所涵蘊的哲理,形成了義理之學。我是研究哲學史的,興趣在於後者。此書只是對易學史上各家所講的哲理,按其演變的過程,作一較為系統的敘述,故名為易學哲學史,還不即是作為經學史的易學史。其中也談到有關經學史的問題,但不是本書的重點。一部完整的易學史還應包括解字系統。
    我所以探討這一課題,由於多年來在中國哲學的教學和研究中,感到中國傳統哲學,特別是儒家系統的哲學,同儒家經學發展的歷史有密切的聯繫。此是中國傳統哲學的一大特色。可是,近代以來,講經學史的,不談其中的哲學問題;講哲學史的,又不談其中的易學問題。就後一傾向說,由於脫離經學史,談歷代哲學思想,總有隔靴搔癢之感,不能揭示出其形成和發展的理論淵源。如談王弼玄學,不去研究其代表作《周易注》的易學問題;談程頤理學,不研究其唯一的哲學著作《程氏易傳》中的易學問題,談張載哲學著作《正蒙》和王夫之的《周易外傳》,不去研究他們的易學觀,而是孤立地分析其哲學概念、範疇和命題,見枝葉而不見本根,則難以說清楚其理論的特徵及其來源。本書想為解決這一問題,提供一條線索,以補一般哲學史著述之不足。
    中國傳統哲學問題,十分豐富,需要分別深入總結。本書的重點是探討歷代易學中的宇宙觀和本體論,旁及其它問題。這是因為歷代易學哲學對此問題作出了重大貢獻,構成了中國傳統哲學的重要內容之一。哲學中的宇宙觀和本體論,雖然是一古老的問題,但其影響深遠,反映了一個民族的理論思維發展的水平及其傾向。探討此課題,有助於瞭解中華民族理論思維的特徵及其在人類認識史上的地位,為弘揚中華傳統文化提供一新的領域。因此,本書以較多的篇幅評介了方以智和王夫之兩家的易學哲學。
    研究本民族的思想史或哲學史,不是開博物館,將祖先遺留下來的家珍,一一陳列出來,供人觀賞。也非僅僅是借歷史的研究,提高民族的自信心,增強民族的凝聚力。此是必要的,但非唯一的目的。更為重要的是,“溫故而知新”,使民族傳統文化獲得新的生命力,向新時代進軍。處於當今科學技術突飛猛進和人類歷史轉折的時期,中國傳統文化的闡發,還應面向世界的未來。此書所討論的歷史上的易學哲學問題,如能為現代人的思維和生活方式的走向,提供某種借鑒或啟發,以補西方傳統思維方式之不足,有助於人類文明的進步,則是莫大的欣慰。
    以上是我寫此書的緣起和設想,是否可取,僅供學術界參考。歷代易學著述,浩如煙海,問題複雜多端,清理這份遺產,十分艱巨,失誤之處,盼讀者批評指正。
    此書一、二冊(原為上、中兩冊),曾付梓問世,此次再版,對其中個別文字和卦象作了一些更正和補充;三、四兩冊,首次在大陸出版。鄭萬耕同志閱讀了全書原稿,對書中所引原文做核實,並為全書作了索引。歐陽中石教授為本書題字。華夏出版社大力支持此套書的出版,為大陸讀者提供了方便。在此一併致以謝意。
                                  朱伯崑
                              1994年6月於北京大學
 

如果您對本書籍有什麼問題或經驗,請在此撰寫您的意見咨詢!
您的姓名:


您的評論: 注意: 評論內容不支持HTML代碼!

顧客評分: 差評            好評

請在下框輸入驗證號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