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曠廬道談

曠廬道談
書名: 曠廬道談
作者 鄺國強
語言 繁體中文
國際書號: 9889838389
地區 香港
年份 2007
出版社: 青松出版社
平均評分: 暫沒評分

序   馮達文
自序   (3)
道教概說   (1)
道教信仰在世界宗信仰中的存同求異   (9)
漫談香港的道教高等教育   (18)
儒道兩教的基本思想對現今香港教育的啟示   (26)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道教教育的基本點   (31)
道教經義中的祥和氣象   (41)
道教經律對世界高峰會提出的「可持續發展議程」
中有關環境保育運動的啟示   (45)
對全真教心性學說的幾點思考   (55)
儒道兩家對生死的參悟與關懷   (80)
李道純三教同玄論思想探析   (90)
從《太平經》中的「一」、「守一」、「氣」、「元氣」說起   (112)
全真北宗馬丹陽丘長春二子語錄中道學指要略考   (127)
香港全真道五十年來的發展概況   (142)

                            序
    吾友國強先生,不僅為一虔誠的道教徒,更且為一道教學者。其論作如本書所集,對道教作為中國本土的宗教其特出處,如崇敬自然,關愛生命,濟世利物,相容豁達,等等,多有精當之概括與分析。讀後獲益匪淺。來電囑為作序,本不敢當,卻又不能推卻。只好僅就所得,淺見如下,僅求賜教。
    我感悟所得關於道教作為一大宗教其最特出處者,其一當是它的「人間性」。所謂「人間性」,乃指的它不像其他一些宗教那樣,強調神與人、靈與肉的二分。強調神與人、靈與肉的二分,也不能說有何不當,它甚至很能使人在神的確保下的精神價值追求獲無比的崇高性。然而,由於它把人、人的肉體和由肉體構成的生命看作是負面的,卻不免使它容易輕忽人性、人的世間性。道教不然。道教以宇宙論為基礎,宇宙論確認宇宙為生生不息的大生命,人世間的每個個體為宇宙生生不息所化出,即為一小生命。由於人世間的每個個體小生命從宇宙大生命中來,因之,個體小生命,包括宇宙的靈與肉、性與命,乃至被其他宗教視為不潔的陰陽交合、男女構精,也具正當性。道教對人、人的肉體與生命、人的世間性的重視,似乎缺乏崇高性。然而,恰恰是有了生命的延綿不斷,才有日益繁榮的當今的社會生活;從修證的角度看,又恰恰是有了肉身個我,才更能真切感受生命的價值和不同個體生命之間相互關愛之意蘊。這就表明,在珍惜生命,乃至於珍借生命所處環境(環保)的當今社會裹,道教不是比任何宗教更容易溶入現代生活,更具現代意義嗎?
    與道教的「人間性」相關的道教的另一特出處,是它的「民間性」。所謂「民間性」,則是指的它不像其他一些宗教那樣,把信仰看作是與世俗生活殊別的特殊行為,或與世間日用無關的特殊形上架構。其他一些宗教,力圖把宗教信仰與世俗生活隔離開來,固使宗教信仰保持一種純潔性;在隔離的狀況下,藉冥想的方式使自己的信仰獲得形上意義,也使其信仰更具超絕性。然而,這些都是在少數人的範圍內才可以做到的,它難以成為社會的普遍行為。道教有別。它溶入民間社會,使宗教與社會一體化。道教的這一特點亦有重要意義。眾所周知,現代社會重理性,這在個人與政府的聯繫之間、在國家的公共運作系統之中,乃是十分必須的。但是,在個人與政府的關係之外,在國家的公共運作系統之外,還存在著廣闊而充滿活力的社會空間。這一空間是由情感與信仰維繫與調節的。如果說,理性的處置方式難免給人以冷漠與外在的感覺,則情感與信仰的聯結卻恰恰為人們提供了可以託付的「家」。由是,不特別祈求「出世」的修行,也不特別訴諸理論的完備性,道教讓自己走進民間社會,溶入百姓日用之中,從社會功能看,不也顯示更有現代意義嗎?
    吾友本書有志於弘揚道教之核心價值,其情志實可嘉也!
                                                                   中山大學哲學系
                                                                   馮達文
                                                                   2007年5月30日
 

                                      自序
    全真龍門派丘長春祖師在〈長春丘真人寄西州道友書〉中雲:「舍己復禮,先人後己,以己方人,乃外日用。」又言:「修仁蘊德,苦己利他,乃真外日用也。」又曰:「饒人忍辱,絕盡思慮,物物心休;清靜故修行,乃內日用」;又言:「常令一心澄湛,十二時中,時時覺唔,性上不昧,心定氣和乃內日用。」根據丘長春對修道行為的解釋,道教修真無論是修己還是度人都以先人後己,苦己利人為大前題,這就是道家或道教修煉行為中的忘我狀態,也就是道教真人「煉精化炁,煉炁化神,煉神還虛」的必然過程。
    本人雖然是一位道教徒,但仍未達到修真的境界,十五年的流金歲月中,也只能浮沉於道教的學術與宗教之間,由於現實生活的局限,未能完全道化修持,只能以學術宏揚道教的外日用工夫。本人自1991年間,得王韶生教授的推薦,李志文教授的邀請,兼任香港道教學院客席教授,1992年以來,誠蒙道教香港青松觀侯寶垣觀長,與羅智光道長的關愛,先後擔任香港道教學院教務委員與教務主任,全力辦好香港道教學院研習班與研究班課程。在這十五年吃力不討好的工作當中,本人除了關於自身基本生活的工作以外,大部份時間都放在道教學院的內外事務上,至於道教學術上的研究,亦只能盡可能找尋有限的空間,全力以赴,提升自己。十五年來,幸好也能結集一鱗半爪,雖未能一登大雅之堂,但對我來說,也算得上是悟道人生一小階段時光的見證。本書選錄的文章雖是一鱗半爪,但也正正是我道化生命中一點一滴零星的閃耀。本人的小書能夠出版,首先要感謝的是道教香港青松觀的資助,其次是吾友陳煜的編校。最後要感謝的是馮達文教授撥冗賜序,本人特此為記。
 

如果您對本書籍有什麼問題或經驗,請在此撰寫您的意見咨詢!
您的姓名:


您的評論: 注意: 評論內容不支持HTML代碼!

顧客評分: 差評            好評

請在下框輸入驗證號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