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tice: Undefined index: HTTP_ACCEPT_LANGUAGE in /home/hk2/public_html/catalog/controller/common/header.php on line 6 新譯列仙傳

出版社

 

新譯列仙傳

新譯列仙傳
書名: 新譯列仙傳
作者 張金嶺
語言 繁體中文
國際書號: 9571425338
地區 臺北
年份 1997
出版社: 三民書局
平均評分: 暫沒評分

一  赤松子(一)
二  甯封子(五)
三  馬師皇(八)
四赤將子輿(一一)
五  黃帝(一四)
六  偓佺(一八)
七  容成公(二一)
八  方回(二五)
九  老子(二八)
一○  關令尹(三二)
一一  涓子(三五)
一二  呂尚(三八)
一三  嘯父(四二)
一四  師門(四五)
一五  務光(四八)
一六  仇生(五二)
一七  彭祖(五五)
一八  邛疏(五八)
一九  介子推(六一)
二○  馬丹(六五)
二一  平常生(六八)
二二  陸通(七一)
二三  葛由(七四)
二四  江妃二女(七七)
二五  範蠡(八二)
二六  琴高(八五)
二七  寇先(八八)
二八  王子喬(九一)
二九  幼伯子(九四)
三○  安期先生(九七)
三一  桂父(一○○)
三二  瑕丘仲(一○三)
三三  酒客(一○六)
三四  任光(一○九)
三五  蕭史(一一二)
三六  祝雞翁(一一五)
三七  朱仲(一一八)
三八  脩羊公(一二二)
三九  稷丘君(一二五)
四○  崔文子(一二九)
卷下
四一  赤須子(一三三)
四二  東方朔(一三七)
四三  鉤翼夫人(一四一)
四四  犢子(一四五)
四五  騎龍鳴(一四九)
四六  主柱(一五二)
四十  園客(一五五)
四八  鹿皮公(一五八)
四九  昌容(一六二)
五○  谿父(一六五)
五一  山圖(一六八)
五二  穀春(一七二)
五三  陰生(一七五)
五四  毛女(一七八)
五五  子英(一八一)
五六  服閭(一八四)
五七  文賓(一八八)
五八  商丘子胥(一九二)
五九  子主(一九五)
六○  陶安公(一九九)
六一  赤斧(二○二)
六二  呼子先(二○五)
六三  負局先生(二○八)
六四  朱璜(二一二)
六五  黃阮丘(二一六)
六六  女丸(二一九)
六七  陵陽子明(二二三)
六八  邗子(二二六)
六九  木羽(二三○)
七○  玄俗(二三三)
讚(二三七)
 

        人類歷史發展,每至偏執一端,往而不返的開頭,總有一股新興的反本運動繼起,要求回顧過往的源頭,從中汲取新生的創造力量。孔子所謂的述而不作,溫故知新,以及西方文藝復興所強調的再生精神,都體現了創造源頭這股日新不竭的力量。古典之所以重要,古籍之所以不可不讀,正在這層尋本與啟示的意義上。處於現代世界而倡言讀古書,並不是迷信傳統,更不是故步自封;而定當我們愈懂得聆聽來自根源的聲音,我們就愈懂得如何向歷史追問,也就愈能夠清醒正對當世的苦厄。要擴大心量,冥契古今心靈,會通宇宙精神,不能不由學會讀古書這一層根本的工夫做起。
       基於這樣的想法,本局白草創以來,即懷著注譯傳統重要典籍的理想,由第一部的四書做起,希望籍由文字障礙的掃除,幫助有心的讀者,打開禁錮於古老話語中的豐沛寶藏。我們工作的原則定「兼取諸家,直注明解」。一方面熔鑄眾說,擇善而從;一方面也力求明白可喻,達到學術普及化的要求。叢書自陸續出刊以來,頗受各界的喜愛,使我們得到很大的鼓勵,也有信心繼續推廣這項工作。隨著海峽兩岸的交流,我們注譯的成員,也由臺灣各大學的教授,擴及大陸各有專長的學者。陣容的充實,使我們有更多的資源,整理更多樣化的古籍。兼採經、史、子、集四部的要典,重拾對適才器識的重視,將是我們進一步工作的目標。
       古籍的注譯,固然定一件繁難的工作,但其實也只是整個工作的開端而已,最後的完成與意義的賦予,全賴讀者的閱讀與自得自證。我們期望這項工作能有助於為世界文化的未來匯流,注入一股源頭活水;也希望各界博雅君子不吝指正,讓我們的步伐能夠更堅穩地走下去。
        《列仙傳》舊題為西漢劉向所撰。劉向(約酉元前七七~前六年),字子政,本名更生,後改名向。是西漢皇族,楚元王劉交四世孫,歷仕宣、元、成帝三朝,官至光祿大夫。他精通《春秋穀梁傳》,學問淵博,為漢代名儒,著述宏富,撰有《尚書五行傳》、《三統歷譜》、《五經要義》、《世說》、《列女傳》、《新序》、《說苑》等百餘卷。宣帝時獻賦頌凡數十篇。由於宣帝喜好神仙方術,而淮南王曾著作《枕中鴻寶苑秘書》,記有神仙使鬼物為黃金的仙術,世人莫見。又恰好劉向父親劉德在武帝時負責審理淮南王謀反一案,得到這本書。於是劉向從小讀誦,認為是奇書,便獻給了宣帝,說依書中方法可以煉成黃金。宣帝下令依法炮製,花費了很大代價,也沒有煉出黃金。劉向由此獲「鑄偽黃金」罪,險被殺頭。後來他參加石渠閣會議,講論《五經》異同。元帝即位,擢為散騎諫大夫給事中,以陰陽災異推論時政,劾奏外戚在位放縱及中書宦官弘恭、石顯弄權,於是遭恭、顯排擠達十餘年。漢成帝時拜宮中郎,遷光祿大夫,奉詔領校中祕群書,撰為《別錄》。後來任中壘校尉,因為幾次上封事譏刺王氏及在位大臣,所以不得升官為九卿。卒年士十二歲。
         劉向學問淵博,在中國歷史文獻整理和研究上有巨大貢獻。西漢朝廷看重文化建設,廣收圖書,漠武帝時設置專門的書寫官,對經書和諸子百家進行抄寫,收藏於秘府。後又經過昭、宣、元、成四位皇帝,圖書愈積愈多,「百年之間,書積如丘山。故外有太常、太史、博士之藏,內有延閣、廣內、祕室之府。」(《漠書•藝文志》如淳注引劉歆《七略》)這些藏書大部分未經整理,沒有統一編目,無法應用,其中有許多圖籍簡編斷朽,錯亂殘缺,文字脫訛,如不加整理校勘,將再度散佚。還有許多偽書需要別擇考辨。這就有必要對國家圖書進行整理編目。而漢成帝本人又是一位「好經書」、「博覽古今」的太平天子。因此,在河平三年(西元前二六年),漢成帝下令謁者陳農到各地搜求遺書。同時,將太常、太史、博士、延閣、廣內、秘室藏書集中到一起,由光祿大夫劉向負責,組合一群專家進行校書編目的王作。西元前六年,劉向去世,漠哀帝下令讓其第三子劉歆繼續此事業。兩年以後,經過劉向、劉歆父子二十多年的努力,終於圓滿完成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由政府組織的大規模圖書整理編目工作,經過整理的圖書三萬三千零九十卷,收藏於天祿閣、石渠閣,建立了第一個國家圖書館。劉歆還寫出了我國第一部系統的圖書目錄——《七略》。這三個「第一」足以說明劉向及其子劉歆在保存、研究、傳播中國文化中做出的傑出貢獻。
       《列仙傳》舊題為劉向所撰,葛洪《神仙傳》序言就已提到劉向此書,可見晉時人們就確信如此。但是,經後來學者考證研究,很多人認為《列仙傳》不是劉向所著,而是後人寫成,託名劉向,借重他的名望,便於流傳。黃伯思跋《列仙傳》說:「司馬相知雲『列仙之臞,居山澤間。』列仙之名當始此。傳雲劉向作,而《漢書》向所序六十七篇,但有《新序》、《說苑》、《列女傳》等,而無此書。又《敘書》並贊不類向文,恐非其筆。然事詳語約、辭旨明潤,疑東京文也。」(《東觀餘論》)胡應麟說:「案《漢書•藝文志》,『劉向所敘六十七篇』,止《新序》、《說苑》、《世說》、《列女傳》而無此書。《七略》劉歆所定,果向有此書,班氏決弗遺;蓋偽撰也。當是六朝閒人因向傳列女,又好神仙家言,遂偽撰託之。其書既不得真,則所傳之人恐亦未必皆實。考此傳,孫綽及郭元祖各為贊,非六朝則三國無疑也。」(《四部正詩》)而當代從事中國神話研究的著名學者——袁珂先生在他編著的《中國神話傳說詞典》「列仙傳」條中認為:「然東漢王逸注《楚辭》、應劭《漢書音義》已引《列仙傳》文字,則向作亦有可能。」至今,《列仙傳》的作者究竟是何人,實在還沒有定論。雖然對《列仙傳》的作者是誰,我們目前只能抱著審慎的存疑態度,但這並不妨害我們閱讀它。即使它確實是一本託名劉向的偽書,仍然不失其文獻價值。
         中國歷史上最早系統地給神仙立傳的,就是這部《列仙傳》,它開了後代道士或文人給神仙立傳的先河。在它之後,較著名的有葛洪的《神仙傳》、王世貞的《列仙全傳》等。說它最早,並不是說在它之前就沒有神仙的傳說或記載,只是說它第一次專門把神仙事跡匯集起來。在它以前的《詩經》和正史著作中已有關於神仙事跡的零星記載。還不包括自遠古以來民間口耳相傳的神仙傳說。而民間這種傳說是隨處可聞、豐富多彩的。《列仙傳》裡神仙故事的來源也不外乎上述兩種材料。
          現代人習慣上將神仙籠統看待,其實原來的神與仙尚存在一定區別。神處於彼岸世界,主宰世間的人事萬物。而仙則還是人,只是通過修煉行氣、服食丹藥、積德行善,達到長生不死,使肉體和靈魂同時永世長存的境界。仙人可化身為人間各行各業的凡人,呈現仙凡相通的特點,尤具濃厚的人情味。正如《列仙傳》第五十則故事<谿父>中所言:「形絕埃搕,心在舊俗。」因此,嚴格地講,《列仙傳》是仙話專著。
        仙話的特徵之一是:求長生不死之術。長生不死是先民的一種幻想,雖然看來荒誕,但是也不能草率地斥之為胡說八道。按照文化人類學功能學派的觀點,認為在樸素的人類心理和生理上,有一種自發的對死亡的抗拒,認為人類具有靈魂,死亡就不是真的,既然靈魂不死,就會產生一種永生的信仰。長生不死同原始巫術有密切聯繫。仙話是原始巫覡思想的遺跡,也是春秋戰國時期燕、齊海濱地區方士對出現的海帝蜃樓現象不理解而產生的神仙思想的形象化反映。由於追求長生不死,神仙家們收集探索到一些衛生保健知識,而導引行氣、煉丹服藥是成仙的重要手段。這對中醫學的貢獻是很大的。所謂長生不死之術,除掉其神秘色彩,究其實也不過是講做好衛生保健,增強體質,以達到健康長壽的目的。
         特微之二是:修道昇天,永享富貴。這是仙話之所以引人入勝的重要原因。人們總是幻想超越時空的局限,修煉得道,脫離塵俗,白日飛昇,進入極樂的仙人世界。《列仙傳》第三十五則故事<蕭史>,講弄玉吹簫,引來仙烏鳳凰,乘騎鳳凰飛天。作者描繪得活靈活現,好像實有其人其事,情節神奇瑰麗,引發人們白日飛昇的遐想。
       特徵之三是:仙話具有濃厚的人情味,道德圓滿是成仙的資格。仙人雖然風裡來、兩裡去,飄渺逍遙,但與人間總是藕斷絲連,以懲惡揚善、仁民愛物為己任。如《列仙傳》第四十則故事<崔文子>,用自己炮製的黃散赤丸給人民治病,救活了無以數計的患者。而第三則故事<馬師皇>,不僅擅長給馬治病,也給龍治病,都是手到病除,妙手回春,感動了神龍,神龍馭他昇仙。第五十三則故事<陰生>中,虐待乞討小兒陰生的狠心商人終於受到了懲罰,真是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啊。這些故事表明了人們對善良的追求,對醜惡的唾棄。中華民族是重視人倫道德的民族,這個特性在仙話中也得到了印證。
         上面介紹了仙話的一般特徵,這裡再針對《列仙傳》的內容,展開簡要的闡述。《列仙傳》共記仙人故事七十則,以赤松子為首,至玄俗刹尾,共計有七十一位仙人(附記仙人不算在內),這些仙人所處時間為遠古到漢成帝時。這些仙人中,有歷史人物,如呂尚、範蠡、老子、介子推、東方朔、鉤翼夫人;有傳說中人物,如黃帝、赤松子、彭祖;也有作者虛構的人物,如馬師皇、祝雞翁、脩羊公、園客、負局先生等。按人物職業來論,有建功立業的帝王將相,如黃帝、呂尚、範蠡;有技藝高超的手藝人,如獸醫馬師皇、釀酒能手酒客、巧木匠鹿皮公;有性情賢淑、姿色美麗的仙女,如江妃二女、鉤翼夫人;有道術理論的思想家,如老子、關尹喜;更多的則是從事呼吸吐納、道引服氣、煉食仙藥、房中交接的專門修煉者。作者通過各歷史時期、各色人等的成仙事跡,意在向人們說明世有神仙,而神仙也可求,不管你在社會上扮演什麼角色,都可以通過修煉,達到昇仙的結果,實現長生不死的美妙理想。
《列仙傳》所記凡人成仙的表現,也有多種形式。有不饑不寒、身輕如飛式,知毛女;有返老還童式,如彭祖、昌容、赤斧、稷丘君、商丘子胥;有乘龍昇天式,如子英、陶安公、呼子先、陡陽子明、馬師皇;有隨鳳凰飛去式,如蕭史、弄玉;有乘白鶴飛翔式,知王子喬;有死而復生式,如穀春;有屍解式,如呂尚、鉤翼夫人等。這些說明成仙的途徑有多樣。概括起來,成仙修煉的方術主要有三類:一是服食;二是養身或兼服食;三是善報,即行善事得到好報應。
        《列仙傳》向我們展現了一個栩栩如生的仙人畫廊,是古人給我們留下的文億瑰寶,不同的人可以從中領會到不同的營養。它是信奉道教的人必讀的書,又是宗教研究者的研究對象,是喜歡養生術的人的參考書,更是文辭典雅、意味雋永的文學作品,對中國文學藝術的影響很大。此外,也能從中學到不少中醫學的知識,不僅有幾十種藥物名稱,還記載了幾個緘對某種病症的藥方,如用地黃、當歸、羌活、獨活、苦參來治療骨折損傷(<山圖>);用炒瓜子、桂附子、芷實來強身延年;用菊花、地膚子、桑寄生、松子來益氣壯身;用巴豆作為瀉藥等等,不一一具論。
          最後,特別說明一下《列仙傳》的文學成就。作者雖然以神仙可求作為本書的主旨,不是為藝而藝術,但是,為了更好地表現主題,語言的運用十分講究,「事詳語約,辭旨明潤」,達到了很高的藝術水準。
        《列仙傳》的每則故事都很簡潔,少則幾十字,多則一二百字。而每則故事都有首有尾,每則結束又附一首四言八句詩,構成一個有血有肉的整體。文字儘管簡潔,但包含的內容卻是豐富多彩的。屬於神秘色彩的情節,配以生動形象的描寫,渲染出恍兮忽兮的夢幻氛圍,創造出勾人魂魄的詩情畫意。有的故事,不僅情節完整,還穿插著人物動作、表情及個性化的對話,很有藝術感染力。下麵以著名的<漢皋解佩>(即<江妃二女>)作為例子,予以賞析。
        在漢水之濱,鄭交南巧遇兩位美麗仙女,頓生愛慕之情。僕人勸他不要唐突,免得招來沒趣。鄭交甫情不自禁,冒著風險,大膽向二位仙女表白心腸,用楚地民歌唱出自己的心願。二位仙女不僅沒有奚落他,反而也用相似的詩句唱和,表達了投桃報李之意。二女滿足了鄭交甫的請求。慷慨解下玉佩相贈,作為定情之物。鄭交甫喜出望外,接過玉佩,揣在心窩上,珍愛之情無以復加。不料,才走不遠,玉佩不見,二仙女也轉眼消逝了。此時,鄭交甫的惘然無寄的心情可想而知。作者運用反覆拉杏的詩句創造了一個動人的畫面,耐人尋味。而在故事的起伏跌宕中把人帶到雲霧繚繞、撲朔迷離的仙界。正由於這則故事有較強的藝術魅力,所以,「漢皋解佩」便成為一個眾所周知的典故,唐人錢起吟唱道:「曲終人不見,江山數峰青。」像這樣寫得十分精彩的故事,《列仙傳》中還有不少,這裡就不再一一介紹,請讀者自己去欣賞。
       末了,需要說明的是:《列仙傳》這本書,前人沒有注譯過,可供借鑒的成果幾乎沒有,注譯者是做拓荒的工作。面對這本內容複雜、風貌多端的古書,憑藉螞蟻啃骨頭的精神,終於完成了注譯工作。由於知識水準所限,不足之處一定不少,懇請學界同仁和廣大讀者朋友批評指正。
 

如果您對本書籍有什麼問題或經驗,請在此撰寫您的意見咨詢!
您的姓名:


您的評論: 注意: 評論內容不支持HTML代碼!

顧客評分: 差評            好評

請在下框輸入驗證號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