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tice: Undefined index: HTTP_ACCEPT_LANGUAGE in /home/hk2/public_html/catalog/controller/common/header.php on line 6 丘處機集

出版社

 

丘處機集

丘處機集
書名: 丘處機集
作者 丘處機
語言 简体中文
國際書號: 7533315065
地區 濟南
年份 2005
出版社: 齊魯書社
平均評分: 暫沒評分

磻溪集
  胡光謙序(1)
  毛麾序(2)
  移刺霖序氣(3)
  陳大任序(4)
  卷之一(5)
  卷之二(19)
  卷之三(37)
  卷之四(49)
  卷之五(63)
  卷之六(78)
攝生消息論
春季攝生消息(96)
夏季攝生消息(98)
秋季攝生消息(100)
冬季攝生消息(103)
大丹直指
大丹直指序(106)
大丹直指卷上(107)
大丹直指卷下(125)
玄風慶會錄
玄風慶會錄序(136)
 玄風慶會錄(136)
真仙直指語錄
  長春丘真人寄西州道友書(142)
全真清規
長春真人規榜(147)
邱祖全書
邱祖語錄(149)
語錄後序(155)
證道篇(156)
丘祖秘傳大丹直指(164)
補遺(174)
附錄一
  長春真人西遊記/李志常(200)
  孫錫序(200)
  長春真人西遊記卷上(201)
  長春真人西遊記卷下(219)
附錄二
  長春真人西遊記注/王國維(240)
  王國維序(240)
  長春真人西遊記注卷上(241)
  長春真人西遊記注卷下(288)
  長春真人西遊記錢大昕跋(314)
  長春真人西遊記徐松跋(315)
  長春真人西遊記程同文跋(317)
  長春真人西遊記董祐誠跋(323)
附錄三
  元《長春真人西遊記》地理考證/丁謙(326)
附錄四
  張星娘西遊記注釋(342)
  丘處機及《長春真人西遊記》(342)
  《長春真人西遊記》序(344)
  長春真人西遊記卷上(345)
  長春真人西遊記卷下(380)
附錄五
  青天歌注釋/混然子(404)
  序(404)
  青天歌注釋(404)
  邱長春真人青天歌測疏/陸西星(409)
附錄六
  傳記資料(412)
  長春真人本行碑/陳時可(412)
  祭文/吳章(415)
  燕京白雲觀處順堂會葬記/陳時可(416)
  懷州清真觀記/元好問(418)
  長春丘真人/樗櫟道人(419)
  長春子/劉天素、謝西蟾(424)
  丘處機/趙道(426)
  長春真人成道碑/姬志真(434)
  邱祖本傳(437)
  全真第五代宗師長春演道主教真人內傳/李道謙(440)
重修口口長春觀記/郭起南(446)
  玄寶觀活死柏之記/趙鑄(448)
長春宮碑銘/姚燧(450)
  重修磻溪長春成道宮記/魏初(453)
  丘處機傳(455)
  丘真人/陶宗儀(457)
  大元至元辨偽錄(節選)/釋祥邁(460)
  長春邱真人道行碑/張瓚(462)
  乾隆禦制重修碑記(463)
  邱長春真人事實/完顏崇厚(465)
  白雲觀玉器業公會善緣碑/趙公謹(466)
  長春主教真君/孟豁(468)
  丘處機像傳/王世貞(470)
  龍門啟教邱長春真君傳/戴本珩(471)
附錄七
  西遊錄/湛然居士(475)
  序(475)
  西遊錄卷上(476)
  西遊錄卷下(479)
附錄八
  玄風慶會圖說文(部分)/史志經(488)
  長春大宗師玄風慶會圖序(488)
  玄風慶會序(490)
  目錄(492)
  長春大宗師玄風慶會圖說文卷第一(495)
附錄九
  長春道教源流(節選)/陳教友(509)
  長春道教源流卷二(509)
  長春道教源流卷三(546)
附錄十
  方志資料(582)
  牟平縣誌(582)
  棲霞縣誌(584)
  嶗山志(593)
  即墨縣誌(597)
  濰縣誌(598)
  掖縣志(598)
  萊州府志(599)
  寶雞縣誌(600)
後記(603)
 



    道教是植根於中國大地土生土長的古老宗教。唯其如此,它對中華民族的歷史文化、民族性格、處世方式、養生之道乃至精神境界等,均產生了不同程度的影響。
    山東是道教的發祥地之一。先秦的方仙道、漢代的黃老道,都為道教的形成提供了強有力的酵母。曆魏晉六朝經隋唐五代,直至北宋,山東道教都有較大的發展。到金元之際,王重陽及其七大弟子在山東創立了著名的全真道(亦稱全真教)。全真道在元代發展到鼎盛,明清時期雖然呈現出衰落趨勢,但仍然是封建社會後期在道教中與正一道並立的兩大教派之一,影響深遠。
    道教文化,其特點之一是蘊涵著豐富的道教哲學思想方仙道、黃老道的哲學思想已經作了前期鋪墊,王重陽創立的全真道更把中國道教哲學推向新的高度。全真道以“三教圓融”、“識心見性”、“獨全其真”為宗旨,在修持路線上重清修內丹之法,主張“先性後命”、“性命雙修”,對於建構道教生命哲學和促進儒、釋、道的融合做出了重大貢獻。
全真道的創立者王重陽是陝西鹹陽人,他在終南山甘河鎮悟道,並開始在當地傳教,但並未取得什麼成效。當他東出潼關,跋山涉水來到山東之後,收下了著名的七大弟子——馬鈺、譚處端、劉處玄、丘處機、王處一、郝大通和孫不二,即通棠所說的全真七子,並創立了聞名遐邇的全真道。七子全是山東人,其中丘處機是棲霞人,劉處玄是萊州人,其餘都是牟平人。王重陽是全真道的創教祖師,七子是使全真道發揚光大直至極盛的宗師,他們全都是著名的道教思想家,對全真道乃至整個道教的發展起了極為重要的作用。

    全真道的基本教理為:全真而仙,性命雙修,功行雙全,三教合一。
    全真道以證真成仙為信仰鵠的,故此,它把人生的意義和人生的價值引向超凡脫俗、返樸歸真的仙境。成仙的途徑即是修煉。在全真道看來,人是由肉體和真性構成的,肉體是形,真性是神。心是真性的載體,真性就在心中。肉體有生就有滅,希冀長生是不可能的。它揚棄了外丹學,認為煉丹之術只談燒煉不講心性,是枉費心機。那麼,如何超越生死、全真而仙?全真道認為,超越生死的依據在於尋覓自身本來存在的不生不滅的性,這種永恆的性即是“元神”。從元神、真性超越生死出發,全真道確立了“內修心性,外煉功行”的修持路線,即先性後命,性命雙修,方可通過功行雙全而成真人。可見,這種成仙不是指肉體的不死,而是指精神的超越。所以人要成仙,就必須摒棄世俗的情欲,掃落心中的妄念,使被遮蔽的真性恢復其本然狀態,此即明心見性。
    明心見性,亦即內丹修煉。全真道將內丹學最終歸結為性命問題。關於性命,南北二宗各有側重,故有“先命後性”抑或“先性後命”之爭。但南宗並非只修“命”不修“性”,北宗也並非只修“性”不修“命”,而是在側重點不同的情況下,同樣達於“性命雙修”之目的。事實上,性與命是人的生命的兩大要素,二者本不可分。因此,不修性則不能從無為中造化真命;同樣,不修命也不可能真正見性。性與命是相互依存辯證統一的,二者統一於心。所謂心乃指先天之“本心”、“元心”。在先天理念的範導下,內丹學終於尋覓出人體內原有“先天一點元陽”(《大丹直指》),發現了這心外之心,即本心,亦即道。道也就是心,心外無道,道外無心。就心性而言,明心即可見性,則心是本性之理的體現,見性是修煉的目的,所以就重要性來說,性高於命。在具體的修煉過程中,性對命起著統率和支配的作用,此即“見性為體”(《長春真人規榜》)。同時,命對性則具有保養和護持的作用,此即“養命為用”(同上)。只有在命的護養下,修性才能最終獲得成功,達到見性的最高境界,即保全真性而成真人。
    與了達性命緊密相聯的是功行雙全。所謂功行,即指全真道所倡導的真功、真行。真功指明心見性的心性修煉,已如上述;真行則指從無為中發有為之用,表現出自性造化運用的功夫,亦即以仁愛無私之心行善立仙基,諸如濟貧救苦,與物無私,先人後己,傳道度人等。“真行”被全真道視為成仙證真的重要資本,亦是明心見性功夫的重要方面。
    “真行”作為全真道宗教實踐的重要內容,從淵源上看,主要是吸取了大乘佛教普度眾生和儒家修齊治平的濟世思想。從內修心性方面言,較多的吸納了佛教禪宗的觀點;從外修功行方面言,則更多的是與儒家相結各。體現出儒釋道三教合一的教理特色。
    全真道的三教合一思想,在王重陽修道的初期即已顯現出來。到他創教的時候,便明確標出了三教合一的思想。如他將三教教主予以並列推崇,謂“太上為祖,釋迦為宗,夫子為科牌。”(《金關玉鎖訣》)將三教的重要經典《道德經》、《般若心經》、《孝經》列為全真道的主要經典。然而,全真道的三教合一思想,是在前人思想的基礎上形成的。隋唐五代時期,道教中人士出入儒釋的越來越多,對儒釋的吸取也越來越深入;至兩宋時期,道教對儒釋的吸取進入全面融合貫通的階段。王重陽在此基礎上大力推進,從而提出三教同源的思想。他說:“儒門釋戶道相通,三教從來一祖風。”(《重陽全真集》卷一)認為三教之道是一個道,只不過是它的不同顯現而已。全真道的三教合一思想,概而言之,有如下三點:
    一、認為三教的社會作用是一致的,即三教都以掃除人的妄念、救治人的愚迷為己任,都以普度眾生為職事,只是分工不同而已。佛以修心,道以養身,儒以治世。
    二、主張三教是平等的,沒有高下之分,沒有先後之別。既不可是道而非禪,亦不可是道而非儒。
    三、宣揚三教的門人應當相敬如賓,親如一家。“心中端正莫生邪,三教搜來作一家。義理顯時何有異,妙玄通後更無加。”“滿座談開:教語,一杯傳透四時春。”(同上)
    總之,全真道在道教傳統學說的基礎上,大量融攝儒釋二家之說,形成了一套既多相似於儒釋,又不盡同於儒釋,具有三教合一特色的全真道教義體系。
                 三
    今天,我們站在新世紀的高度來看待道教,看待全真文化,也許多了幾個詮釋系統,多了一些新的術語,但在面臨新時代、新思潮的情況下,只要我們對道教抱著客觀的、實事求是的態度,我們就會從中得到一些有益的啟示和領悟。特別是道教文化中所蘊涵著的豐富的人生智慧,諸如順應自然的行為原則、慈愛和同的處世方式、抱樸守真的價值取向、性命雙修的養生之道、天人和諧的生態理念、濟世利人的科技意識等,這些觀念對於當代人正確處理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之間的關係,都具有啟迪意義。
    就生態環境言,隨著現代化進程在全球的展開,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是現代工業社會所面臨的威脅,難道我們不應該關心人類生存的環境,不應該關心人與自然的和諧嗎?
    羅馬俱樂部在尋找發生全球性生態危機的原因時提出了一種觀念,認為今天所出現的生態危機是同現代工業文明所涵具的一些文化觀念分不開的(見《增長的極限》、《2000年的全球》等報告)。換言之,全球性生態危機,實質上是一種文化危機。為了喚起全球的環保意識,從而為人們的持續生存創造一個合宜的空間,於是人們的視野又一次移向了老子,移向了道家和道教,移向了中國的傳統文化。並且發現,道家和道教之文化對全球性生態危機而言,可能是較好的救助之道。
    道家和道教弘揚的“道法自然”,是一種普遍的和諧,是一種整體的、宇宙的和諧。它平視其中的一切存在,“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老子》第五章)。認為道生萬物,萬物稟道而生長、發育、養覆、成熟,、人類不可隨意對萬物施以虐殺和破壞。否則,人類將會自食其惡果。因為天人合一,人與萬物是一體相通的。如果我們對“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思想重加詮釋,那麼它在生態學上是很有價值的,它是人類生態智慧的重要內容之一,是一種終始自然的思想。
    就養生之道而言,道教認為“我命在我不在天”。將人的身心健康的生命價值放在首位,是有非凡意義的,也給現代的養生文化以重要啟迪。現代生命科學已成為新的科學革命的中心,20世紀80年代,科學家們即把研究的重點移向了對人類基因的探索。經過20多年的攻關,2000年人類基因組將基因“草圖”繪就。此時,中、美、英、法、德、日等國家的政界或科學界均通過媒體對這一成果發表了看法,並提出了今後的打算和希望。人類基因探索的成功,確實鼓舞人、激勵人,它把人類帶入了可以享受基因成果的理想境界:基因技術能激活人的智力、提高智商,使人類變得更聰明;基因芯片能揭示人類生髮的種種病症並能對症治療,使人類身體更健康;基因技術能防止衰老,使人類的平均壽命達到150歲,長壽者可達500歲。其實,生死問題一直是人類最為關切的問題之一,特別是道教更把“長生”作為其核心問題來對待,一切皆圍繞著如何才能“長生”而展開,全真道的“先性後命”、“性命雙修”即是以內丹煉養(亦即養生)之修持作為圓融入世與超越生死的津梁。所謂修性,即是要提高素養,積功累德,以
求完善自我;所謂修命,就是要營衛氣血,保養精氣神,使身心健康,長生久視。道教讓人在領悟大道智慧和奧義的同時,經過修煉能夠長生不死,成為度世神仙,這是不可能的。但是,它所倡導和總結出的養生之道,諸如吐納之法、偃仰之方、玄素之術、內丹修煉等,與現代養生學是完全可以接軌的,它的養生理論對當下人們的養生實踐來說,其助益是至為明顯的。同時,道教(當然含全真道)弘揚中醫醫理,推行中醫技藝,既重視藥物治療,也重視心理治療等,也為現代人體科學和生命科學提供了有益的啟示。
            四
    王重陽及其七大弟子是早期全真道的代表性人物,又是最能體現全真道思想的重要人物,所以要研究全真道首先就要從他們開始,通過研究他們的文獻、生平和思想來展現全真道的思想風貌。
    這套叢書將分文獻彙編、人物評傳和思想研究三類,涵蓋王重陽、全真七子及後來全真道的一些重要人物。根據目前研究及成果的現狀,叢書第一輯包括王重陽集和全真七子集,是王重陽及其七大弟子的文獻彙編,共四冊。即(一)《王重陽集》、(二)《馬鈺集》、(三)《丘處機集》、(四)《譚處端、劉處玄、王處一、郝大通、孫不二集》。
    參加本叢書輯校和編寫的都是從事道家和道教研究的青年學者,他們為了將資料儘量收集齊全,足跡遍及山東乃至大半個中國,發現了許多新的極為珍貴的資料,我們將其作為《補遺》和《附錄》與通行文獻一起,編入每個人的文集之中。
             周立升
            二00四年盛夏
            山大南園無心齋
 

如果您對本書籍有什麼問題或經驗,請在此撰寫您的意見咨詢!
您的姓名:


您的評論: 注意: 評論內容不支持HTML代碼!

顧客評分: 差評            好評

請在下框輸入驗證號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