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tice: Undefined index: HTTP_ACCEPT_LANGUAGE in /home/hk2/public_html/catalog/controller/common/header.php on line 6 文化焉祖

出版社

 

文化焉祖

文化焉祖
書名: 文化焉祖
作者 張珣
語言 繁體中文
國際書號: 9576719666
地區 臺灣
年份 2003
出版社: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出版社
平均評分: 暫沒評分

序  (i)
導論——從文化的角度研究媽祖信仰  (1)
    第一節  研究議題  (2)
    第二節  理論背景  (12)
第一章  儀式與空間  (25)
    第一節  大甲進香的物理時間與空間  (26)
    第二節  神聖空間的進入與離開  (32)
    第三節  被分割的儀式空間  (40)
    第四節  階層化的進香團體  (45)
    第五節  階層化的空間  (55)
第二章  儀式與時間  (63)
    第一節  媽祖廟的制度時間  (66)
    第二節  [事件時間]VS.[鐘錶時間]  (73)
    第三節  媽祖系譜權威的建構  (78)
    第四節  進香旅程內的靜止時間  (90)
    第五節  神聖時間——一個[無分別]的時間  (96)
    第六節  小結  (102)
第三章  儀式與社會——大甲媽祖轄區之變遷  (107)
    第一節  鎮瀾宮信徒範圍及其演變  (109)
    第二節  廟方行政組織之轉型與轄區的演變  (119)
    第三節  移民團體帶來的儀式改變與外地資源  (125)
    第四節  以儀式重新界定其信徒範圍  (132)
    第五節  小結  (139)
第四章  儀式與社區  (143)
    第一節  [社區研究]是什麼?  (144)
    第二節  大甲[社區]的意義  (151)
    第三節  基隆移民對大甲的社區觀  (158)
    第四節  臺北移民對大甲的社區觀  (164)
    第五節  進香研究給社區研究的啟示  (171)
    第六節  小結  (176)
第五章  儀式與敍述  (179)
    第一節  從海上救難到陸上定居  (182)
    第二節  震災與賑災  (188)
    第三節  新的社區性災難——環境污染  (191)
    第四節  救難敍述的變遷  (199)
    第五節  小結  (207)
附文——女神信仰與媽祖崇拜  (209)
參考書目  (231)
索引  (255)
    圖表目次
    圖1  大甲鎮瀾宮媽祖進香路線圖  (28)
    圖2  大甲鎮瀾宮媽祖進香路線與鐵公路線比較圖  (30)
    圖3  奉天宮內供桌及各祭拜人員的位置圖  (44)
    圖4  新港奉天宮內各參拜團體位置擴大圖  (45)
    圖5  神聖時間與世俗時間  (66)
    圖6  Leach世俗與神聖時間的轉換  (91)
    圖7  1970年代之前進香信徒來源地區  (117)
    圖8  1970年代之後主要進香信徒來源區  (118)
    表1  大甲鎮瀾宮媽祖民國八十三年(1994)遶境進香行程表  (31)
    表2  大甲鎮瀾宮媽祖民國八十年(1991)
          邊境進香路線時間預定表  (33)
    表3  大甲鎮瀾宮年中行事  (67)
    表4  北港朝天宮年中行事  (68)
    表5  1997年白沙屯拱天宮媽祖進香日期表  (74)
    表6  大甲鎮瀾宮民國五十九年(1970)份值年爐主頭家  (113)
    表7  大甲鎮瀾宮民國六十三年(1974)份值年爐主頭家  (113)
    表8  1935年中部大地震災情統計  (119)
    表9  後裏鄉寺廟調查表  (120)
    表10  大甲鎮瀾宮董監事名額與地區來源  (122)
    表11  大甲鎮瀾宮1983~2002年搶香團體  (129)

    這是一本關於臺灣嫣祖信仰研究的論文集,因此在章節安排上不同於一般的民族誌,不是從田野的地理、歷史背景或人口組成等開始,而是依照筆者自1995年l2月至2001年5月間五篇論文的發表時間順序加以排列。此五篇論文應該算是筆者研究大甲嫣祖信仰第二階段的成果,其重黠是在進香儀式輿儀式背後的文化觀念。至於筆者封嫣祖信仰研究的第一階段是自1985年起至1993年止,焦點集中在大甲社區的社會結構以及大甲嫣租進香的組織輿功能,其成果為筆者1993年的博士論文。
    回顧前後兩階段之研究,雖然均是以大甲為主要田野地點,但是在理論脈絡、問題意識,以及核心關懷等已經有很大的差異。1995年之後,言先,在理論脈絡上,筆者深受人類學象微學派輿儀式理論的吸引,認為先前以結構功能學派理論分析的嫣祖信仰尚有許多缺憾輿漏洞,值得進一步以同一個田野地點做更深入之探討,而不開發另一個田野,其次,在問題意識上,以進香儀式為著手點,筆者企圖理解的不只是進香儀式本身,而勿寧說是儀式背後牽涉到的基本文化分類觀念,諸如人觀、時間觀、空間觀、物觀等等。最後,在核心關懷上,筆者難以焉祖信仰進入,其實最終目的信仰是想盡一己之力探索臺灣甚至中國民間信仰的本質與組成。因為有了比前一階段更大之野心,因此第二階段表面上仍然以大甲為主要資料來源,其實已經旁及臺灣全省嫣祖廟的文獻與許多二手資料之運用了。而且在寫作技巧與合作封象上均做了新的嘗試,只是有些文章因為類別不同不便於此書收錄。
    本書的五篇論文均是在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主辦或者協辦的不同研討會上發表,五篇論文也均依照審查意見做過大小不等幅度的修改。前兩篇已經在民族學研究所出版品上刊登,後三篇則經過審查修改。前兩篇已經在民族學研究所出版品上刊登,後三篇則經過審查修改之後正在山版中。但是為了本書之集結,仍然做了一些內容與節次之更動。
    在本書的<導論>中,首先說明筆者對進香資料因何會在不同議題上做深一層研究的來龍去脈。其次說明理論上筆者對儀式理論的一些心得,尤其是在人類學中棄除宗教與巫術的對立與名詞的使用,而偏向使用儀式一詞的理論立場,以及儀式研究提供吾人對儀式與社會文化之間的關係之新的理解。第一章原題為<大甲媽祖進香儀式空間的階層性>(1995a)刊登於黃應貴主編的《空間、力與社會》。其主旨在說明民間信仰的神聖空間是以神像與神廟中的主神龕為中心點,依著民間信仰中認為神明靈氣的輻射原理,廟與廟的四周因此有了不均等的福氣分佈,信徒為了要爭取靈氣的中心點而投入世俗的錢財捐獻,因此,神聖空間被分隔成不同等級,適足以反映信徒的社會階層。第二章原題為<香客的時間經驗與超越:以大甲媽祖進香為例>(1999),刊登於黃應貴主編的《時間、歷史與記憶》。其主旨在闡述生活中的時間觀念可以有多種,此文著重其中顯現在進香途中信徒可以經驗到的,例如靜止的時間觀以及無分別的時間觀,然而更有意義的是媽祖神像本身透露的類似親屬宗族系譜時間觀,在系譜位置上越高位的越有靈氣,整個進香目的也是在向系譜上越高位的媽祖祈求福氣。第三章原題為<儀式與社會:大甲媽祖轄區之擴展與變遷>(2000a),發表於中央研究院『第三屆國際漢學會議』。其主旨在說明儀式具有主動轉化社會衝突的機制,大甲鎮瀾宮藉著更動進香目的地的儀式表現,轉化了鎮瀾宮由社區廟宇升格為全省廟宇過程中之衝突與矛盾。第四章原題為<大甲社區的研究:以媽祖進香活動為例>(2000b),發表方於「『社群』研究的省思:跨世紀台灣人類學的展望之一」學術研討會。其主旨在藉著進香的跨區域活動以及大甲移民的新的社區觀來反省人類學社區研究之侷限。第五章原題為<從嫣祖的救難敘述看嫣祖信仰的變遷>(2001),發表於『媽祖信仰與現代社會』國際學術會議。其主旨在說明藉由早期至現今,台灣多數媽祖廟的各種廟志文宣紀錄,可以凸顯媽祖的救難敍述已經有了很大的轉型,然而在儀式上卻沒有很大的改變。亦即吾人可以藉由媽祖信仰看到在宗教人類學中經常討論到的「儀式與信仰之間有不一致性」:儀式具有保守性而信仰則具有較大的變動性。
    五篇論文透過不同主題與分析觀念對大甲媽祖的進香儀式與相關事件做不同角度與層面之詮釋,因此有些田野材料會被反覆討論是不可避免的缺陷。筆者以為截至目前為止臺灣漢人宗教的調查不可謂不多,然而要給人類學式的文化分析或社會科學的解讀卻不容易做。長此下去,所謂的宗教研究一直停留在調查層面,而無法進一步大膽地做理論建構,甚或發展本土的分析觀念,因而在不揣淺漏的心情之下,嘗試做理論與田野材料之間的銜接工作,尚祈諸方學者不吝指教。
    本論文集得以出版,最先要感謝大甲鎮瀾宮的董監事們與大甲鎮的鄉親朋友們給予筆者的幫助,以及多年來進香途中來自不同地區的香客們接受筆者的訪談。其次是要感謝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黃應貴所長的鼓勵,民族學研究所圖書館江惠英主任與編輯助理張桂華小姐協助出版與編輯工作,三位匿名審查人提供寶貴的意見,以及Linda Learman潤節英文標題與摘要。最後要感謝外子蔡錦昌長期以來的支援與陪伴,讓繁重嚴肅的研究工作相形之下減輕不少。
張珣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如果您對本書籍有什麼問題或經驗,請在此撰寫您的意見咨詢!
您的姓名:


您的評論: 注意: 評論內容不支持HTML代碼!

顧客評分: 差評            好評

請在下框輸入驗證號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