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序 緒論 一、道教生態倫理命題的提出 二、“道教生態倫理”的內在含義 三、道教生態倫理的理論框架 四、道教生態倫理思想研究的價值和意義 五、道教與生態(倫理)研究的學術史回顧 上編 道教生態倫理的哲學和宗教信仰基礎 第一章 道教生態倫理的本體論基礎 第一節 先秦道家學派的“道”本體論及“道生萬物”的宇宙生成模式 一、先秦道家學派經典文獻中作為哲學本體之“道” 二、先秦道家“道生萬物”的宇宙生成模式 第二節 歷代高道對先秦道家之“道”及“道生萬物”生成模式的理解、繼承、詮釋和發揮 一、道教對先秦道家學派之“道”的繼承、詮釋和發揮 二、道教對先秦道家“道生萬物”生成模式的繼承、詮釋和發揮 第三節 生生不息之“道”:道家、道教之“道”中的生命意識 一、神與生:原始先民的生殖崇拜意識 二、生生不息之道 三、陰柔之道:生態女性主義的一個可能視角 第二章 道教生態倫理的宇宙結構模式論基礎 第一節 天:生生不息之“道”在時空中表現自身的基礎 一、天與道之間的內在關聯 二、中國古代關於天體結構的幾種主要理論 第二節 陰陽五行學說對“道生萬物”生成模式的解釋,及其生態倫理意蘊 一、陰陽和五行 二、陰陽五行說對“道生萬物”的解釋 三、陰陽五行說對“道生萬物”解釋模式的生態倫理意義 第三章 道教生態倫理的宗教信仰基礎 第一節 道教神仙世界及其結構特徵 一、一氣化三清:基於“道生萬物”過程的形上體認而形成的道教至上神. 二、天、地、人間諸神:基於對天體結構、天文現象、自然生態環境的經驗觀測、想像及崇拜而形成的神仙世界 三、道教神仙世界所折射出來的生態倫理意識及其對此種意識的強化特徵 第二節 “道”與萬物的關係及基督教上帝與萬物的關係在生態倫理視域中的比較 一、西方生態倫理文化思潮對基督教上帝創世說的責難 中編 道教生態倫理的規範、準則及其表感皈依 下編 道教生態倫理的實踐成果及其幾類典型的表現方式 餘論:對道教生態倫理思想研究中“李約 瑟難題”的簡要回應 參考文獻 後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