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眸雲水
|
自序
我很慶倖自己接觸了道教,並將其教義精神作為自己信仰的支柱。我國《憲法》,給予公民宗教信仰自由的權利。在社會中,常住在道教宮觀中的道教徒約有3至5萬人,還有散居的道教徒,他們的人數較多;道教中概念清晰的教徒之外的信教群眾也有一個較大的群體,但這畢竟還是一個很小很小的數字,所以許多人對真正道教中人,還有一種霧裏看花的感覺。在不同的場合,人們知道我是道教徒時,就曾有許多人奇怪地問過關于道教徒的許多問題。比如道教徒入道的原因,家庭與道教徒的關係,道教徒與社會的種種聯繫,以及道教徒個人的私生活等等。關於我的入道,也聽到過一些稀奇古怪的假設和故事。我的自述,不妨就談談這方面的內容和情況。
1982年,作為道教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道場,茅山將準備修復開放。句容縣政府擬在全縣範圍內接受八位信奉道教的青年入道,進入茅山的道觀從事道教職業,管理茅山的道觀。我最初是個“文學青年”,帶著要讀《道藏》經籍的願望,通過體檢、考核等一系列正規程式後就到茅山的道院中去了。當年,我就被茅山道院送到北京,進入中國道教協會道教知識專修班學習。說到這裏,我是感激茅山道院的朱易經和施覺義兩位老道長的,是他們對我的厚愛和期望,才使我獲得了這次赴京學習的寶貴機會。
中國道教協會專修班的學習,只有短短半年多的時間,但對我來說無疑是神聖的精神沐浴和洗禮,這個時段我完成了一個世俗的社會人向道教信徒的快速度跨越過程。我至今也沒有忘記那些給予我知識和教育的協會老領導和老師們:王沐、劉厚祜、餘中鈺、王偉業、李養正、周蔚華、黃明、陳兆康、王宜峨,他們既是好領導也是好老師,是他們最系統地給了我們道教的知識:學習結業前,陳兆康主任曾三次找我談話,動員我留在中國道教協會工作,後由於江蘇地方堅決要人的態度,才使我回到江蘇茅山道院。在學習期間,黎遇航、劉之維、王信安、武理真、匡常修、韓高超、徐道人等幾位道教界前輩,他們言傳身教給予我信仰的啟示和人生的感悟。青島嶗山太清宮匡常修道長是武術技能高超的道教徒,有一次他將我們學員帶到白雲觀玉皇殿前的月臺上,指導站樁的要義,並以身示範格鬥技擊的應變與道之玄妙之聯繫,他曾率真地表示要將專修班學員全部帶到他的嶗山道觀去學修。韓高超是道教界知名高功,對科儀法事精熟,他亦曾為專修班示範科儀要點。王信安道長是南嶽道士,講話輕聲慢語,課餘我會經常到他的丹房去,聽他熱情地為我講道教的知識,他曾要我學習結束跟他一起去衡山,說茅山上清泒的祖師曾隱修南嶽,衡山現有古黃庭觀是其留存的遺跡。武理真是住在白雲觀祠堂院的一位老道長,他身體不太好,整天腰帶上掛個吊瓶,他的侄孫武增民和我是同期學員。武增民懂中醫,還會三十六式三豐太極劍,都是他爺爺武理真道長親傳。武增民在課程學習中需要我幫助,而閑下來即帶我去祠堂院學太極劍;他示範動作時演練得緩慢而連綿,中規中矩,優雅得體,雖然他講的道理甚至形容的境界我都明白了,但動作怎麼也不能達到他演示的地步。這時,武理真道長會走出來點撥,他邊做動作邊說:“太極劍的演練,首先要明白太極陰陽互動的原理,此消彼長綿綿不斷;練習中要放鬆意識,不要故弄玄虛,不要感覺壓力和負擔,要有清靜虛無的感覺才好。這不是一天兩天就能領會,真有意就慢慢地練吧。”在專修班快結業前,我總算將招式學會了,時間長了不去練習又全忘了。但武理真道長和老同學武增民親和厚道的形象卻深深地留在我的記憶之中。中國道教協會還請北京市一位精通科儀的徐老道爺──據白雲觀徐信權道長說,那位徐老道爺是正一道士徐都賓道長──帶我們專修班每天早晚功課,我與這位徐老道長很有緣分,他曾要我跟著學高功,但是我以前畢竟沒有接觸過道教,也是智慧不夠,前學後忘,最終還是沒有學成。北京白雲觀的趙泰安和徐信權那時也都來白雲觀參加管理了。記得有一次我穿著道裝,和一位同學扶肩搭背地在白雲觀中晃蕩,趙道長走過來和藹地對我說:“小道友,穿著道裝就不能這樣了,在一起也不能大呼小叫,要符合道教的禮儀規範。”我真心地記下了他對我的教誨。時光過得真快!當年的同學們王信禮、師敏緒、陳啟一、周懷姜、詹達禮、王光德、王平、賴寶榮、周啟光、金明超、武增民、董仲基、行懷斌、貧信升、李宇林、王雲龍、吳樂榮等等各在東西,其中王光德道長已於幾年前羽化,其他人中亦有幾位種種原因還俗,餘則均為教內同修,相互間均有很好的交往和道誼。
1983年下半年,我回到江蘇茅山道院。茅山是道教上清派聖地,主峰海拔僅有372.5米,過去山中建有三宮五觀,清末以降宮觀毀壞,面目全非。1982年我初到茅山,所見是一片殘牆斷垣和幾座瀕臨塌倒的殿宇,山上的植被也不好,真正是荒山破廟。最高峰上,元代時建九霄萬福宮,時人登山有兩條可行道路:一條是雜草叢生的人行道,其間長蛇遊走,人行以竹杖在前敲著趕蛇,以防危險;另一條蜿蜒通達山頂的碎石道,年久失修,是當年開山破石的戰備道,多段已為山石塌方埋沒,後經清理勉強開著拖拉機,後面用幾個人推著拉材料上山。山下與之銜接有一條“機耕”土路,當年茅山的老百姓,見到這條路上有背黃香袋朝山進香的香客,就會蜂擁前來乞討。
隨著改革開放,句容人抓住1982年茅山道院作為道教活動場所開放的機遇,推動旅遊事業的發展。旅遊事業使茅山地方的經濟狀況發生了深刻的變化。茅山旅遊事業的發展,有效地促進了句容總體經濟的增長。上世紀90年代,句容已撤縣改市。茅山的道教徒在上世紀80年代初,還是靠政府發放民政補貼生活,而宮觀開放僅一兩年的時間,不僅道教徒生活自養,且能自籌資金維修宮觀殿宇。茅山能有今天,茅山道教界應該感謝黨和政府!在這裏我要提出幾位原句容縣統戰和宗教幹部的名字以致鳴謝。黃鶴潮部長、李守仁副部長和楊慶銀先生,他們當年就職于句容統戰部和宗教科,代表党和政府真誠地支持幫助道教界恢復、開放茅山道教場所,作為諸位好領導的代表,我至今掛念和真誠地感激他們!在這期間我的積極工作,也獲得了茅山道教界和江蘇省黨政部門的認可。1985年茅山道教協會成立時,我當選為副會長兼秘書長;此前,1984年我被選為句容縣人大代表,其後又當選了縣政協常委、江蘇省政協委員。講實話,面對這些撲面而來的職務和榮譽,真的是既感動也很不安。捫心自問,一個普通的道教徒,並沒有對這個國家和社會有什麼貢獻,而許多人在我們尚未出生時,他們已為這個國家和社會貢獻了許多許多,但他們許多人一直默默無聞。我只有暗暗發誓,決心不能辜負國家給道教發展的機遇,不能辜負道教對自己的福佑,不能辜負黨和政府的關懷培養,不能辜負那些厚望自己的人們,應該踏踏實實地在本職上幹好自己的事情。我的道教信仰,就是在這樣的前提下,逐步地建立和堅定起來。
1989年7月,我被借調到中國道教協會,負責組建教務處的工作;1991年正式調到中國道教協會教務處工作,至今我到北京已整十六年了。我的專業就是道教的教務,這項涉及面很廣又很複雜的業務,不學習真是無法工作。文學的追求和夢想,雖然逐漸地被理性所沖淡,但寫作的欲望卻一刻沒有消退,我將工作的經歷和學習的心得凝聚起來,形成這些文字內容。人還是應該有所追求和夢想好,這樣活得更充實些。調到北京十六年來,陸續發表過一些文章並出版了《道教神仙故事》和《當代道教人物》兩本集子。《凝眸雲水》這本集子,起初由寧夏大學張宗奇、李仁安兩位教授提起,後亦與宗教文化出版社張越紅編輯議過,最終老朋友馬林先生和他的朋友幫我辦成了這件事。過去,《當代道教人物》一書中內容的寫作,最初也是在他們的動議,在國家宗教局宣傳部門的推動下才有成果。真心感謝中國道教協會任老和協會其他各位領導的支持。任老不僅題寫了原擬《認識道教》的書名,還為本書寫了一篇闡揚道義的序言,使拙作頓生光彩!不僅如此,任老還一直關注本書,數次問起編輯出版的進度,當大家認為原擬書名較為直露而應予易名時,任老指示,書名應好好想一想,雅俗共賞,將內容和名稱吻合起來。感謝中國人民大學葛榮晉教授、華東師範大學劉仲宇教授、中國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馮今源研究員、我會王宜峨研究員和中華兒女雜誌社馬林先生,為拙作撰寫了很好的另外四篇序言和一篇跋!我是有家庭的正一派道教徒,我以為既有俗緣當珍惜,清規不允莫強求,所以借此機會向我的夫人和孩子表示謝意並致歉,我作文和與友人交流時,經常仰仗她(他)們為我打字和發郵件;最使我自責的是自己在思考問題時,情緒不穩定會無端地責怪,而他們都能包容我。我真的很感激命運,在我生活的過程中,賜給這麼多真誠熱心關懷和幫助我的前輩、朋友、領導、同事和親人。大家真是護佑我的貴人!
《凝眸雲水》這個集子中的文章,實際上是我通過對道教的教義和文化精神學習、思考、理解、認識、實踐的一個過程體現。總之,我很感謝中國道教協會賜予的這份工作,是工作逼迫我學習,學習擴寬了知識面,知識幫助我深化思考,提升我對道教更深境界的認識,促使我理性地面對當代社會中道教的現實。如果各方面的讀者朋友們,能通過這些文字內容,對道教有所瞭解,或有更深境界的體悟,從而更正確或更準確地認識道教,那就是我和編輯這本集子的朋友們共同的願望和期盼。
袁志鴻
2006年6月l6日
本書是一部較為全面系統介紹道家文化、道教知識的通俗讀物。作者以獨特的視角,詳細介紹了道教的起源與發展、道教的教義與教規、宗派和宮觀、典故和節日等方面的知識,闡述了道教和中國文化的關繫,並對道教在當代社會發展出現的問題和應持的態度提出了具有前瞻性和創新性的見解。道家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道教是中國固有的一種宗教。本書對普及道家文化和道教知識、構建現代人的精神家園、促進現代文明建設,有著積極的現實意義和一定的文化價值。
道家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道教是中國固有的一種宗教。《凝眸雲水》對普及道家文化和道教知識、構建現代人的精神家園、促進現代文明建設,有著積極的現實意義和一定的文化價值。
道教是中華民族固有的傳統宗教形式,從古老的歲月中走來,經歷了悠久漫長的過程,尤其是度過了明末、清朝、民國衰微的艱難。當東方雄獅從沉睡中醒來,道教也獲得了新生。道教有著深厚的底蘊和內涵,面對當代社會,道教既有現代新文化衝擊的諸多困惑和危難,也有新時代賦予的機遇和進步發展的巨大空間。
如果您對本書籍有什麼問題或經驗,請在此撰寫您的意見咨詢!
您的姓名:
您的評論: 注意: 評論內容不支持HTML代碼!
顧客評分: 差評 好評
請在下框輸入驗證號碼:
您的評論: 注意: 評論內容不支持HTML代碼!
顧客評分: 差評 好評
請在下框輸入驗證號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