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tice: Undefined index: HTTP_ACCEPT_LANGUAGE in /home/hk2/public_html/catalog/controller/common/header.php on line 6 新譯無能子

出版社

 

新譯無能子

新譯無能子
書名: 新譯無能子
作者 張松輝
語言 繁體中文
國際書號: 9571441112
地區 臺北
年份 2005
出版社: 三民書局
平均評分: 暫沒評分

新譯無能子目次
刊印古籍今注新譯叢書緣起
導讀
巻上
聖過第一 (三)
明本第二 (一七)
析惑第三 (二三)
無憂第四 (二七)
質妄第五二篇 (三一)
第六闕 (四〇)
真修第七四篇 (四一)
第八闕 (四九)
第九闕 (四九)
第十闕 (四九)
卷中
文王說第一 (五三)
首陽子說第二 (六〇)
老君說第三 (六六)
孔子說第四二篇 (七〇)
第五闕 (七六)
範蠡說第六 (七七)
宋玉說第七 (八三)
商隱說第八 (九二)
嚴陵說第九 (九八)
孫登說第十 (一〇八)
卷下
答通問第一 (一一七)
答華陽子問第二 (一二三)
答愚中子問第三 (一二九)
魚說第四 (一三二)
鴆說第五 (一三七)
答魯問第六二篇 (一四一)
第七闕 (一四八)
紀見第八三篇 (一四九)
第九闕 (一五九)
第十闕 (一五九)
固本第十一四篇 (一六〇)
第十二闕 (一六九)
第十三闕 (一六九)
第十四闕 (一六九)

導讀:
    《無能子》是晚唐時期一部比較重要的道家著作。關於本書的作者、編排、思想及價值,
我們有必要作一簡單的介紹。
一、作者和本書的編排
    關於本書作者的真實姓名和詳細生平,我們知道得非常少。在本書的前面,原有一篇短
序,短序對作者及本書的寫作背景有一個簡單的交代。序言的原文如下:
    無能子,余忘形友也。少博學寡欲,長於窮理盡性,以至於命。黃巢亂,遊地流轉,不常所處,凍餒淡如也。
    光啟三年,天子在褒,四方猶兵,無能子寓於左輔景氏民舍,自晦也。民舍之陋,雜處其間,循循如也。畫好臥不寐,臥則筆劄一二紙,興則懷之,而不餘示。自仲春壬申至季春
己亥,盈數十紙,卷而嚢之,似有所著者。餘竊得之,多記所傅所見,或嘗與昆弟朋友問
答之言。其旨歸於明自然之理,極性命之端。自然無作,性命無欲,是以略禮敎而外世務
焉。知之者不待喻而信,不知者能無罪乎?餘因析為篇目,凡三十四篇,編上中下三卷。
自與知之者共之爾。餘蓋具審無能子行止中藏,故不述其姓名遊宦焉。
根據原序所言,無能子是一位曾經當過官的讀書人,因黃巢兵亂,顛沛流離,輾轉於今陝西
一帶,生活很不安定。本書〈答通問〉還說:「無能子貧,其昆弟之子且寒而饑,嗟吟者相
從焉。」可見無能子的生活較貧苦。根據正文的記載,無能子還帶了一些弟子,其中有一些是自己的子侄。但無能子的真實姓名、籍貫、生平事跡等等,我們都已無法知道。就連他的朋友為本書寫序時,也不願透露。所以後來不少有關典籍在介紹《無能子》時,都說作者為無名氏。其實這種說法未必正確,名字由人所定,把「無能子」看作他的姓名也未嘗不可。
    本書寫成於唐僖宗光啟三年(西元八八七年)二月至三月期間,而此時正是黃巢兵亂時期,天子逃亡至褒(今陝西省勉縣一帶)以避亂兵。本書的寫作地點在左輔。左輔又叫左馮翊,大約相當於今天陝西省渭河以北、涇河以柬、洛河中下游地區。另據本書〈紀見〉說,作者寫作此書時的具體居住地點是秦村,因秦村只是一個村莊的名字(也許只是對秦地村莊的統稱,因陝西省屬古代秦國,故後人又稱陝西省為「秦」,如本書〈紀見〉就統稱遠一地區的集市為「秦市」),所以秦村究竟在今天的何處,就無從歟證了。
    序文說無能子是躺在牀上寫成此書的,而且比較隨意。這也比較符合道家人物的性格,如果刻意去著書立說,也就不是無為了。但無能子的朋友在編排此書時,還是做了一些整理的。全書共三十四篇(其中缺十一篇),分上中下三卷,而每卷各有偏重。卷上共有十篇,缺四篇。主要是抽象地闡述道家的一些理論。卷中共有十篇,缺一篇。主要記載一些歷史事件,用這些歷史事件來說明道家思想的正確性。卷下共有十四篇,缺六篇。主要記載作者的所見所聞及自己的一些感想體悟。當然,這些所見所聞和感想體悟依然是為闡述道家思想服務的,而不是雜記。可見本書在編排上很有次序,先講抽象理論,再講歷史事實,後講今日所見。在每卷自身的編排上,也不是雜亂無章。如保存比較完整的卷中在記載歷史事件時,是以時間為順序的,從最早的文王說起,接著是伯夷、叔齊、老君、孔子,然後一直到魏晉之交時的孫登。
二、思想
    無能子的思想毫無疑間屬於道家思想,這在序文中已有說明:「其旨歸於明自然之理,
……是以略禮教而外世務焉。」下面,我們主要從自然觀、政治觀、處世觀三個方面談談無
能子的主要思想。
第一,自然觀
    無能子的自然觀明顯帶有道家的自然主義傾向。也就是說他否定了上帝創造萬物的觀
點。對於萬物的起源,他在〈聖過〉中寫道:
    天地未分,混沌一炁。一炁充溢,分為二儀。有漬濁焉,有輕重焉。輕淸者上,為陽為天;
    重濁者下,為陰為地矣。天則剛健而動,地則柔順而靜,炁之自然也。天地既位,陰陽炁交,於是裸蟲、鱗蟲、毛蟲、羽蟲、甲蟲生焉。
    無能子認為天地和萬物都是由氣自然變化而成,因此有學者說他是氣一元論者。但這種
說法並不完全正確,因為按照道家的說法,氣在演變為天地萬物時,不是雜亂無章的,而是
遵循著一定的規律進行的,而這些規律,就是道家的最高哲學概念——道。《無能子》直接
談道的地方不多,〈孫登說〉對道有一個簡單的描述:
    然而虛無之中,綿綿相循,出入無跡,為天地之根。
    道是無形無象、看不見摸不著的,然而它又是永世長存的,是「天地之根」。也就是說,道是產生天地萬物的根源。
    至此我們可以看出,無能子認為天地萬物的產生有兩個根源,一是氣,一是道。但這兩
個根源並不矛盾,因為氣是產生萬物的物質基礎,而道是產生萬物的原則基礎。比如修建房
屋,沒有磚瓦木料等物質作為基礎,就不可能有房屋;但如果只有磚瓦木料,而不懂建房的
原則(技術),房屋照樣建不起來。因此,必須有氣輿道的結合,天地萬物才有可能逐次出
現。因此我們認為,無能子應該說是道氣二元論者。
    正是由於這種自然觀,使無能子在觀察自然現象時,能夠具有比較科學的態度。比如他
在〈魚說〉中談到龍能「拏雲拽雨」時,就進一步說明,雲雨的形成並非來自龍本身,而是
來自「蒸潤之氣」,是自然界事物相互感應的結果。再比如從古到今,人們都認為貓頭鷹的
嗚叫會給人們帶來災難,而無能子卻堅決地否定了這一看法。遠在一千多年前的唐代,能鉤
提出追一類主張,應該說是難能可貴的。
第二,政治觀
    《無能子》篇幅不長,沒有全面詳細地闡述自己的具體政治主張,但其大致的政治態度
還是非常鮮明的。其中有兩點比較突出,一是對人類社會發展的總體看法,一一是對當時政治局面的態度。
    他對人類社會發展的總體看法,可以用兩句話概括,那就是「知識輿道德呈正負發展,而知識與痛苦呈同向發展」。
    在無能子看來,人類的最初狀態是最美好的狀態,人們茹毛飲血、男女無別、渾渾沌沌、
無憂無慮。而一些所謂的聖人卻不合時宜地出現了,他們發明瞭農業、房屋、漁獵等等,一步步誘發了人們的欲望;他們又發明瞭婚嫁禮樂制度,制定貴賤貧富等級,一步步挑起人們
的爭奪。可以說,人們的知識越多,人們的欲望也就越多,而強烈的欲望所帶來的自然是道
德的日益衰敗,以至於人們為了名利而不顧廉恥。這就是「知識與道德呈正負發展」。
    聖人發明各種器物,開發人的知識,主觀目的是為了使人們獲得更多的物質享受,改善
人們的物質生活。然而事與願違,聖人在開發人的知識的同時,也極大地「開發」了人的欲
望,而由聖人開發知識帶來的物質財富遠遠無法滿足他們「開發」出來的大眾欲望,於是人
們就用聖人發明的兵器相互殘殺,用聖人發明的羅網濫捕鳥獸,其結果是人們流離失所,痛
苦不堪;就連鳥獸也無暇生兒育女,自然資源逐漸枯竭。由此可見,聖人開發的知識越多,
人們的痛苦也就越多,人們的總體生活質量,特別是精神生活質量也就越來越低劣。這就是
我們總結出來的「知識輿痛苦同向發展」。
    無能子最理想的社會,就是人類初期的混沌社會。在道樣的社會裡,沒有君臣等級,沒
有約束人心的各種人為的道德倫理觀念。他描寫了自己理想的社會生活景象:
    太古時,裸蟲與鱗毛羽雜處,雌雄牝杜,自然相合,無男女夫婦之別,父子兄弟之序。夏巢冬穴,無宮室之制。茹毛飲血,無百穀之食。生自馳,死自僕,無奪害之心,無座藏之事。任其自然,遂其天真,無所司牧,濛濛淳淳。(〈聖過〉)
    一切都是那樣的純樸,一切都是那樣的樣和,真是一派世外桃源的景象。無能子的理想
是美好的,但如何恢復追一社會,卻是一個天大的難題,無能子除了反覆勸告人們之外,實
在也找不到恢復道一社會的具體辦法,充其量只能重複一些諸如「治大國如烹小鮮」的大原
則而已。事實上,要想使人們重新回到茹毛飲血的社會,是根本不可能的,於是無能子的理
想社會也就只能如同世外桃源一樣,可望而不可即了。
    無能子對唐末政治局勢的態度,本書沒有明確說明。生活在遠樣一個動蕩不安、朝不保
夕的社會環境之中,無能子不敢明確表態是可以理解的。但沒有明確表態,不等於沒有表態。
《無能子》說:
天下人所共趨之而不知止者,富貴與美名爾。
所謂富貴者,足於物爾。……夫物者,人之所能為者也,自為之,反為不為者感之。乃以
足物者為富貴,無物者為貧賤,於是樂富貴,恥貧賤,不得其樂者,無所不至。自古及今,
醒而不悟。壯哉物之力也!(〈質妄〉)
從這段文字中不難看出無能子對統治者是非常不滿的。物質財富是百姓創造的,而創造財富
的百姓卻不能享受自己創造的財富,而不創造財富的統治者卻可以享受這些財富,社會是多
麼的不平等啊!無能子接著說,正因為一些人得不到享受財富的樂趣,於是他們就「無所不
至」,什麼事情都能幹得出來。這完全是對黃巢兵亂現象的一種解釋。
    無能子對統治者不滿,並不意味著他就支持黃巢的行為。實際上他對黃巢一類人的行為
也是不滿的,因為在他看來,黃巢起兵同樣是為了爭奪財富,正像他在〈嚴陵說〉中講的那
樣:且王莽、更始之有天下,與子(指劉秀)之有天下何異哉?同乎求為中國所尊者爾,豈憂
天下者耶?這實際就是說,無論是唐天子在位,還是黃巢稱帝,都是一樣,因為他們都是為一己之私利在「戰爭殺戮,不知紀極」(〈嚴陵說〉),沒有一個人是真正憂國憂民的人。無能子早就認識到「興,百姓苦;亡,百姓苦」〈張養浩〈山坡羊•潼關懷古〉)這一歷史真相。
    基於這種政治態度,無能子既不像司空圖、王徽、林慎思等文人那樣在動亂中繼續忠於
朝廷,也不像皮日休、劉允章等文人那樣投入黃巢的懷抱,而是遊離於當時激烈的政治、軍
事鬥爭之外。因為在他看來,無論是朝廷,還是黃巢,都不過是在為爭奪贓物而爭鬥的一群
盜賊而已,都無正義可言。於是他就做了一個獨善其身的人,袖手旁觀去了。
第三,處世觀
    無能子的處世觀基本上是由他的自然觀和政治觀決定的。我們這裡只談其處世觀中的主要幾點。
    一、物我為一。既然天地萬物都是由氣形成的,那麼就說明人與萬物沒有本質的區別。雖然古今許多人都在論證萬物之中「人為貴」的觀點,但我們更傾向於無能子的看法。人們面然能夠找到人與其他動物的種種不同,但我們認為這些不同都不是本質性的,也就是說,這些不同不是質的不同,而只是量的不同。人有智慧,動物也有智慧,只不過人的智慧比動物的智慧多一些而已;人有道德原則,而動物同樣也有自己的道德原則,只不過人的道德原則比動物的道德原則制定得更為明確、更為繁瑣而已。如此等等。正是由於無能子具有物我為一的思想,所以他才能更為主動地去愛護其他動物(見〈紀見〉第二部分、〈固本〉第一部分等)。
    二、淡泊名利。按照原序的說法,似乎無能子從小就是一位寡欲之人。其實,清靜寡欲、淡泊名利不僅是一個性格問題,更是一個人生價值觀的問題。道家認為,追求名利不僅會同別人發生衝突,給自己帶來危險,而且還會使自己整天處於一種煩躁不安的心境之中。也就
是說,追求名利會給自己身心帶來雙重的不利影響。除了這些原因之外,無能子更認為追求名利本來就不符合人的自然天性,是所謂的聖人後天有意或無意教育的結果,這就從更高的哲學層面否定了名利的價值。
    三、重視精神自由。從莊子開始,道家就注重精神上的自由,無能子也是如此。所謂的精神自由也就是精神解脫。一個人一旦做到了精神解脫,超越了塵世,那他就不會有任何煩惱。無能子用來解脫精神的辦法就是他文中反覆強調的「無心」。「無心」就是內心極度的虛靜,做到「無邪無正,無是無非,無善無惡,無功無罪」(〈宋玉說〉),一切想法和概念都不存在於心中。既然心中無任何主觀意念,自然也就不會有什麼憂愁了。
    四、逃避世務。不滿現實、淡泊名利的結果自然是逃避世務。我們前面講過,既然無論是統治者還是反叛者,其真實目的都是為了名利,那麼無能子就只能當一個旁觀者。他還感歎說:「還其元而無所生者,舉世無一人焉。」(〈固本〉)整個天下也難找到一位清靜無欲的知音,那麼無能子唯一的選擇就只能是逃避,他不僅需要「避地」,更需要「避人」。這是世人的悲哀,更是無能子本人的悲哀。無能子逃避現實的思想比較集中地體現在〈宋玉說〉中,當我們面臨諸多困苦時,不妨從中尋找一些可供參考的處世方法。
    如何處世是一個非常複雜的問題,由於個性、所受教育、成長環境等因素的不同,人們會有不同的處世原則,而處世原則說到底就是人生價值觀。人生價值觀如同人的嗜好一樣,只要不去損害別人,我們就很難說某種嗜好是正確的,某種嗜好是錯誤的。無能子的處世原則也只能說是各種處世原則中的一種,也只能僅供我們參考。
三、本書的價值
    關於本書的價值,《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子部•道家類》說本書「詞旨頗淺」,認為它從語言到內容都很淺薄。其實這只是儒生的一種偏見。應該說,本書是很有價值的,不然它也就不可能流傳至今了。
第一,思想價值
    從思想方面看,本書的價值不在於創新,而在於它進一步擴大了道家思想的影響。本書的主要思想都可以從此前的道家著作中找到它的源頭,特別是《莊子》一書,對《無能子》的影響極大。同《莊子》相比,《無能子》的最大優勢在於它的文字曉暢,這對於推廣道家思想自然是大有裨益的。
    我們說本書思想創新較少,並不等於說它就沒有創新。比如屈原一心要做到忠信,但當自己做到了忠信之後又為此而悲傷,於是宋玉就批評他是「兼失其妄心者」(〈宋玉說〉﹚。追求世俗忠信原則本來就是一種「妄心」,有了這種「妄心」卻又為這種「妄心」而悲哀,自然是「兼失其妄心」,是悲哀中的悲哀。文中的邏輯分析雖然不能說是完全周密,但這種「更進一步」的理論闡述方法確實能使讀者有一種「山窮永盡」後的「柳暗花明」之感。另外,無能子認為生命在於精神,不在於肉體,精神是不死的,因而人是不死的。還有對伯夷、叔齊的批評等等,其見解都有一定的獨到之處。
第二,文學價值
    《無能子》雖然是一部哲學著作,但在文學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主要表現在:
    一、語言生動曉暢,說理透徹深刻。本書的許多思想輿《莊子》相似,但它所使用的語言比《莊子》要易懂得多,使讀者更容易接受。本書的這一特點是時代使然,因為唐代比先秦更接近於今天,同時也得力於作者駕馭語言的能力。本書不僅語言生動,而且說理也很透徹,如範蠡在反駁文種把自己的行為輿天地相比時,以「無心」為標準,三言兩語就清楚地揭示了文種行為與天地行為的本質不同。
    二、善於使用寓言故事去說明道理。本書大有先秦諸子,特別是《莊子》的寫作遺風,就是善於用生動有趣的故事來說明深奧的哲理。本書除了卷上之外,其他兩卷基本上都是在用故事說理,其中有一些故事本身就是一篇優秀的文學作品。如〈鳩說〉,這個故事假借鴆輿毒蛇的辯爭以說明「無心」的道理,情節結構非常巧妙,表逹方式生動活潑,使讀者能夠在愉快的閲讀中獲得深刻的思想啟發。
    三、多使用對比手法。本書還有一個很大的特點,就是比較廣泛地使用對比手法。如卷中的歷史故事,故事中的人物基本上都是由對立雙方相互辯駁,以世俗的理論去反襯道家理
論的正確性。卷下基本也是如此,只不過把歷史人物換作了當時的人物或是一些動物而已。即便是在卷上的抽象說理中,也處處可見對比手法的運用,如﹤聖過﹥就把人類發展各個時期的情況作對比,把人輿動物作對比,把關於人輿動物之間是否有區別的不同觀點作對比,作者就是在對比之中來闡明自己的觀點。
    四、篇幅短小。篇幅短小不僅是本書的一個特點,也應該視為本書的一個優點,因為篇幅短小,讀者讀起來既不費時,又不費力。這種短小的篇幅能夠吸引更多的讀者。
    《無能子》的文學成就遠不止以上所述的幾點,比如它的對話形式、擬人手法、比喻手法等等,都清楚地顯示了作者的文學修養和本書的文學色彩。
第三,蟲料價值
    本書的史料價值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它展示了晚唐時期知識分子對待政治的第三種態度,二是它保存了一些唐代以前的史料。
    晚唐時期,黃巢起兵,社會陷入了極大的混亂。人們在研究這一時期知識分子的政治態度時,往往只注意支持朝廷和支持黃巢這兩種截然不同的態度,而忽略了當時還存在著否定雙方的知識分子。本書清楚地描述了這一類知識分子的政治態度和他們採取這一態度的思想基礎,這就為我們研究古代知識分子的思想狀況提供了第一手資料。
    本書還保留了一些唐代以前的珍貴史料,如〈宋玉說〉。關於宋玉的為人,是一個頗有爭議的間題。五十年代,就曾為他是「硬骨頭」還是「軟骨頭」的間題而引發了學術界的一場大辯論,這場辯論最終也沒有得出一個一致的意見(見作家出版社西元一九五七年版《楚辭研究論文集》)。如果我們讀了〈宋玉說〉就會明白,宋玉之所以沒有能夠像屈原那樣犯顏直諌,原因不在於他的骨頭軟硬,而在於他的人生觀、在於他的處世態度。考慮到本書卷中其他歷史故事均為真實的歷史事件,考慮到作者能夠看到我們今天已經無法看到的古籍,再參考其他有關宋玉的史料及宋玉本人的作品,我們認為〈宋玉說〉的記載可信,因此其提供的史料是很珍責的。
    我們奉獻給讀者的這本《新譯無能子》以正統《道藏》中的《無能子》為底本,又參攷了其他一些版本,除訂正了個別明顯的誤字之外,其他均保持原貌。《無能子》向無詳細注釋,更無譯文,因此本書的注釋和譯文可能會有很多不當之處,期待讀者教正。
張松輝
西元二〇〇四年二月十二日於嶽麓書院

如果您對本書籍有什麼問題或經驗,請在此撰寫您的意見咨詢!
您的姓名:


您的評論: 注意: 評論內容不支持HTML代碼!

顧客評分: 差評            好評

請在下框輸入驗證號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