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莊學中的禪趣

莊學中的禪趣
書名: 莊學中的禪趣
作者 劉光義
語言 繁體中文
國際書號: 9570503688
地區 臺灣
年份 1988
出版社: 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
平均評分: 暫沒評分

自序  (一)
一、緒論  (一)
㈠中印兩民族間思想及意識形態的懸隔  (一)
㈡印度佛法的中國化  (四)
㈢中印思想於佛法上的形上結合  (一一)
㈣中國禪的始祖和六祖  (二一)
㈤禪與中國文化  (三五)
二、分論  (四四)
㈠莊禪論道  (四四)
㈡攖寧與禪定  (五三)
㈢曖曖內含光  (六三)
㈣統合與不二  (七六)
㈤喪我與眞我  (九四)
㈥見獨開悟與頓漸  (一〇五)
㈦本性佛性  (一一七)
㈧莊與禪的死生觀念  (一二四)
㈨莊與禪的無為齊物觀  (一三五)
㈩無待、不染  (一四二)
㈣莊禪與語言文字   (一五八)
三、莊  論  (一七九)
四、結  論  (一八六)
五、附  錄  (一九〇)
㈠佛道相通相同的形上關係  (一九〇)
㈢宇宙浩渺一莊周   (二一六)

   莊子生於戰國之世,面對世亂,以一書生,抗無力,逃無所,避無方,任此身所遭所遇,而不以

之置肊擾懷,知無可奈何,安之若命,而提昇其精神,悠遊於宇宙自然。以身則有生必死,死生自然

,一氣之化,人之所不得與也。佛本即感於生老病死,人所必經皆歷,而無所免,歸諸地水風火,四

大皆空,而為開脫。兩者似皆以人生多苦,衰世產物,其形上思維,有其相通者也,惟佛淨土宗而後

,強調西方極樂世界,莊則言:「上與造物者遊」,「出乎六合之外」,「與寥天為一」。淨土於信

奉者言,似實有其處;而寥天何在?殆言身與道合,歸諸自然耳。二者同為超越,一為哲學,一為宗

教,其因殆在此也。莊佛所持宇宙論,同爲虛空則無別。
    殆亦因是,莊佛二者有其結合溝通之管道。近人吳經熊氏說:「大乘佛學的推動,使老莊的透澈

見解,在禪的方式上獲得了復興和發展。」西哲湯姆士默燈(Thomas   Merton)亦言:「唐代的禪

師,纔是真正繼承了莊子思想的人。」湯姆士已確切的說到了莊與禪的關係上。禪學者日人鈴木大拙

更具體的說明:「禪師的最明顯的特質,是在於強調內心的自證。這種自證,和莊子的坐忘、心齋和

朝徹是如出一轍的。」如此,為拓展莊學領域,必延伸於禪學,此斯帙所以撰寫原因之一也。
    又吾國自清道光而後,西人挾其優勢利器,迫我洞開門戶,盡撤藩籬,固有的文明,社會的秩序

,均為摧毀殆盡。而西方文明者,今儒錢穆氏稱之為「手段文化,或工具文化。」又曰:「一切人生

作為,皆屬手段;一切物質建設,亦盡工具。」錢氏之言,是否適宜,不敢妄施月旦。愚意西方文明

,自亦有其價值;惟近百年來,我國勢積弱,自庚子八國聯軍入侵一役之後,國人尊嚴盡失,以崇洋

媚外為維新,以趨附西方生活方式為進步;而真正西方文明則了無所得,亦了無所知,所見者唯西方

物質生活,而亦以此為一國上下全心全力追求之目標。迨大陸盡棄,播遷來臺,以蕞爾一島,養育千

萬為積之生民,必作物質豐隆之追求,無以處生計而渡艱辛,卅年以來,遂成就衆口交騰,舉世艷稱

之經濟奇蹟。國爲勢迫,既成此象,上行下效,人人亦惟利得享受是務,精神文明,道德倫理,全然

棄置不頭。雖經濟上已有豐碩創建,而社會國人,並未蒙受福祐;人欲橫流,暴戾日熾,環境卑污,

秩序大壞,置身其間,迄無寧日,昔之樂土,將淪「鬼域」矣!其僅知物質享受,而未識西方眞正文

明,又全棄故有文化之故也。鈴木大拙博士於其禪學隨筆一書中言曰:「大部分的人,特別是在工兩

社會的今日,如此易於興奮衝動,以致常常過早的耗盡了他們的精力,最後終致喪失心靈的平衡。」
    莊生生於戰國時期,而亦有類似言論。齊物論篇之言曰:「與接為構,日以心鬥,縵者窖者密者

,小恐惴惴,大恐縵縵。其發若機括,其司是非之謂也;其留如詛盟,其守勝之謂也。其殺如秋冬,

以言其日消也。其溺之所為之不可使復之也。其厭也如緘,以言其老洫也。近死之心,莫使復陽也。

」戰國大亂,人之心態如此,甚可悲亦可卑。而今日人心鄙劣,當尤大過之。面對如此人生,鈴木大

拙繼謂:「禪一方面挽救精力這種無益的浪費;一方面可以說儲蓄精力。」而莊子之哲理,則欲消融

已入歧途之人文界,而納諸自然界,以道家術語言之,抱璞返真,重歸自然合諧也。莊禪哲理,殆皆

在於沖淡人欲,恢復人性中之恬靜虛淨也。可使吾人面對的現實,尤於臺灣人為之混亂,物欲之大患

,漸趨淡泊,卒歸寧靜,重現天賦之智慧,勿辜生而為人之意義,此又斯帙所撰之另一義也。惟愚駿

如筆者,難臻圓潤精當之地耳。
此秩撰寫之際,侍宗方讀東海史研所,最新材料,多伊所助;美華則甫自巴黎第一大學歸來,方撰寫

其博士論文,常伴我於中央圖書館,亦多得其佐助;麗敏方遠嫁異邦,行前亦為我蒐輯材料不少;而

時於督促鼓舞者則瑤璋也,一併掬誠致謝。
此帙撰寫既畢,兒子雨生偕妻率子,自美來歸省余,父子天親,愉悅倍增,伊母尤為欣慰。且雨生耕

生兄弟久別重逢,各攜其於思源及思沛思瀚相悟,世亂栗六,骨肉聚首,洵足樂也。爰為之記。

如果您對本書籍有什麼問題或經驗,請在此撰寫您的意見咨詢!
您的姓名:


您的評論: 注意: 評論內容不支持HTML代碼!

顧客評分: 差評            好評

請在下框輸入驗證號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