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漢晉文學中的《莊子》接受

漢晉文學中的《莊子》接受
書名: 漢晉文學中的《莊子》接受
作者 楊柳
語言 简体中文
國際書號: 9787807520498
地區 成都
年份 2007
出版社: 四川出版集團 巴蜀書社
平均評分: 暫沒評分

序徐公持(1)
引言(1)
第一章  漢晉時期《莊子》接受概況(1)
第一節  漢魏之際莊學的復興(1)
第二節  漢魏莊學復興的原因(9)
第三節  漢晉文學中的《莊子》接受狀況
——以《文選》所收先秦至晉末的作家作品為例(34)
第二章  漢晉文學對莊子生命意識的接受(62)
第一節  莊子的生命焦慮(62)
第二節  莊子的生命意識對漢晉文學的影響(77)
第三章  漢晉文學對莊子理想人生境界的接受(107)
第一節  《逍遙遊》的主旨是表現理想人生境界及達致這種境界的方式(108)
第二節  莊子理想人生境界的三層次(117)
第三節  漢晉文學對莊子三重理想人生境界的接受(130)
第四章  漢晉文學對莊子言說方式的接受
——以“卮言”為中心(176)
第一節  “卮言”舊說辨(178)
第二節  “卮言”的本質及特徵(185)
第三節  “卮言”與魏晉文學的言說方式(200)
結語(216)
主要參考文獻及引用書目(218)

2002年秋,一個生長于洞庭湖邊的女孩,在多年大學本科和碩士教育基礎上,風塵僕僕,負笈來京,入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研讀中國古代文學博士生課程。在三年學習中,她雖然身處京城市廛喧囂中,但始終樸實無華,專心向學。作為她的導師,我對這種淳樸的生活作風和執著的學習態度,自然深表滿意。更令人重視的是,她愛好並善於思考,尤其對於哲理性的問題,保持著濃厚的興趣。例如對於中國古代文明形成的條件和深層原因,對於各學派的理論取向及其本質,對於各歷史時期思想學術流派的演變動向,對某些重要思想家的思維特徵,她都有所思考,並且與我有所交流。我有時發現,儘管在體系性上尚待加強,在文獻的掌握上還應更全面,但她的言談和習作中,分明包含著不少思想的火花,體現出創造性靈感,令人驚奇。我認為,這是她的一種優勢潛能,如果長此堅持下去,不斷發展和提高這種思辨潛能,定能做出可觀的成績。而在當今浮華風氣嚴重的學界,能夠如此潛心鑽研學問,而且是鑽研一些玄味十足的問題,全不顧功利性前景,真個也是難能可貴,需要一點精神。看她怎麼說:
於我而言,思考即意味著焦慮,即便是靈感突現的令人
眩暈的興奮感和幸福感也是讓我焦灼不安的。但到現在,我
還是發現,只有思考,才能真正讓我不被無邊的空虛淹沒。看來這不是她在某種特定環境(學校環境)中的階段性表現,這裏體現著她人生的核心價值觀。對她而言,生活就是思考,就是求知,就是探索,舍此別無真正的樂趣,舍此也別無生命意義。在此,我不由得依稀聯想起遙遠世界中的浮士德。
正是在這樣的基礎上,她選擇了《漢晉文學中的(莊子>接受》這樣一個課題,作為博士論文來做。我同意了,因為這題目適合於她。她在這篇論文中想要解決什麼問題呢?“漢魏之際莊學復興有何表現?復興的原因是什麼?漢晉文學是通過怎樣的途徑接受《莊子》的?漢晉各時期的《莊子》接受有何特點?漢晉文學接受了《莊子》的哪些方面?有何表現?”——這些問題,應當說難度很大。每一個問題,都具有深廣的哲學史、文學史背景。關於莊子與魏晉玄學的關係,不少前賢都接觸過、研究過,有些意見應當說達到了相當深刻的地步。學界熟知的湯用彤先生、馮友蘭先生、李澤厚先生等,都有巨大的貢獻。當然,前賢的研究也不可避免地存在著這樣那樣的欠缺和不足,尤其在思想史與文學史的結合方面,有不少需要進一步討論的懸案,還有不少未嘗深究的疑問。例如,從文學視角看《莊子》文章的特點究竟有哪些?魏晉作家們各自在這方面有何獨特表現?這些問題都有深入探討的餘地。當這篇論文經過一年準備、一年撰寫,終於完成初稿之後,我欣喜地看到,她在這個課題上的辛苦耕耘,有了相應的收穫,她發揮了自己的優勢,正在逼近自己設定的目標。
例如論文認為,“用這樣的視角來觀照自漢至晉的文學,我們發現,西漢、東漢前期、三國時期,文學中屈騷的精神是主線,莊子思想是潛隱的,而東漢末、西晉和東晉時期,莊子精神佔據了主要地位,屈騷的旋律變得微弱了”。這裏關於自西漢至東晉將近七百年文學精神中的莊子影響的概括,有相當的道理。又如論文認為,《莊子》一書中的“卮言”,“首先表現為敍述的流動與跳躍,敍述視角的變換,隨機而發,倏忽而來,頗似神龍見首不見尾,乍看之下,確有不著頭緒的感覺,而細究之後,又能發現其中隱伏的線索”,“莊子之‘卮言’使得其文章呈現出興象朦朧、循環往復之美,如‘煙雨迷離’,如‘龍變虎躍’,耐人尋味,亦費人思量”。這裏探討“卮言”乃無心無已而言的本質,及其跳躍性敘性述的特徵,可以說在對於“卮言”的認識上前進了一步,有獨到之處。又如論文中的將曹植《洛神賦》作為接受莊子影響的代表作來辨析。此篇是漢晉文學的代表作一,歷來論者甚多,各種角度的解讀眾說紛紜,而論文在詳細分析前賢各種說法優劣得失的基礎上,提出《洛神賦》在結構和敍述方式上受了《莊子》“卮言”的明顯影響,作品“敍述過程中角色的跳躍與轉換使得文本呈現出撲朔迷離的面貌,引來讀者對於主旨等問題的諸多爭辯。而如果我們能把握文本‘卮言’的特點,就能不為其惝恍迷離所迷惑”。其說另闢蹊徑,自成一家。尤其在辨說包括“感甄說”、“君臣大義說”、“悼亡說”等各種說法,以及正面論證其“卮言”特徵之際,作者思辨性優勢發揮得頗為充分。這些都是“火花”,在論文中時有所見,構築了論文的基本學術價值。正緣此,論文在答辯時,得到詹福瑞教授等各位專家的首肯。
現在作者經過悉心修訂,要將論文付梓面世,我認為是件有益之事。首先有益於學界,多了一部有特色的研究著作,豐富了“莊學”及漢魏六朝文學研究的學術容量。其次有益於作者,不僅自己的勞動成果有了貢獻于社會世人的機會,能夠品嘗到難得的“興奮感和幸福感”,而且能夠就此聆聽各方的反響,包括讚揚和批評之聲,以檢驗自已作品的成色。第一部作品問世,這對於一個學人(尤其是青年學人)是非常重要的、意義巨大的一步。作者將如何自我調校、自我定位,以及作者所說的“焦慮”意識朝什麼方面發展,或許將在這一步之後初見分曉。我希望作者就此更加成熟,更加扎實,更加明睿,找到一個新的起點,堅定不移地、沉穩地邁向學術殿堂,那裏正應該有她的一個位置。

如果您對本書籍有什麼問題或經驗,請在此撰寫您的意見咨詢!
您的姓名:


您的評論: 注意: 評論內容不支持HTML代碼!

顧客評分: 差評            好評

請在下框輸入驗證號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