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tice: Undefined index: HTTP_ACCEPT_LANGUAGE in /home/hk2/public_html/catalog/controller/common/header.php on line 6 道德經•清静經釋義

出版社

 

道德經•清静經釋義

道德經•清静經釋義
書名: 道德經•清静經釋義
作者 謝瑞智
語言 繁體中文
國際書號: 9789574166336
地區 臺北
年份 2009
出版社: 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
平均評分: 暫沒評分

道德經•清靜經釋義  目錄  謝瑞智博士語體文注譯
太上老君像(三才圖會)

《道德經》
第一章  宇宙的起源(一)
第二章  無為的範疇(四)
第三章  無為之政治(六)
第四章  道之本體(八)
第五章  理想之政治有如風箱(九)
第六章  道之體性(一○)
第七章  無為與無私(一一)
第八章  不爭之德十五(一三)
第九章  自謙之道(一四)
第十章  道之體驗——玄德(一六)
第十一章  道之功用(一八)
第十二章  聖人只求飽腹(二○)
第十三章  貴身的功用(二二)
第十四章  道之本體——道紀(二四)
第十五章  修道人特性(二六)
第十六章  道之歸根復命(二九)
第十七章  理想之政治(三一)
第十八章  大道與仁義(三二)
第十九章  樸素與寡欲(三四)
第二十章  重視生命根源(三六)
第二十一章  認識萬物的起源(三九)
第二十二章  立身處世之道(四一)
第二十三章  政治之本質(四三)
第二十四章  弱者道之用(四六)
第二十五章  形上學之本體論(四七)
第二十六章  為政者之立身行事(五○)
第二十七章  做人的道理(五一)
第二十八章  處無為而守常德(五四)
第二十九章  理想的政治(五六)
第三十章  非戰論(五八)
第三十一章  戰爭之凶災(六○)
第三十二章  道為萬物之歸趨(六三)
第三十三章  精神不朽之人生哲學(六四)
第三十四章  道之功用(六六)
第三十五章  宇宙論(六八)
第三十六章  政治論(六九)
第三十七章  理想的政治(七一)
第三十八章  上德、下德(七二)
第三十九章  道的作用與侯王的得道(七六)
第四十章  道之運行(七八)
第四十一章  道之本體(七九)
第四十二章  宇宙生成論(八二)
第四十三章  柔弱之德(八四)
第四十四章  知足知止(八六)
第四十五章  道之清靜的本體(八八)
第四十六章  道可去貪止戰(九○)
第四十七章  道之體悟(九三)
第四十八章  無為之功用(九四)
第四十九章  對萬物一視同仁(九六)
第五十章  長壽之法(九八)
第五十一章  萬物成長過程(一○一)
第五十二章  道之根源(一○三)
第五十三章  貪官如盜首(一○五)
第五十四章  建德抱道(一○七)
第五十五章  萬物之常道(一○九)
第五十六章  修道的方法與效果——玄同(一一一)
第五十七章  道家之政治思想(一一三)
第五十八章  無為清靜的政治(一一五)
第五十九章  穩健謙虛的政治(一一九)
第六十章  無為係治大國之道(一二一)
第六十一章  大國要有謙下之德(一二三)
第六十二章  道之尊貴(一二五)
第六十三章  處理天下的原則與以德報怨(一二七)
第六十四章  處事由小而大,由近而遠(一二九)
第六十五章  玄德是理想之政治(一三二)
第六十六章  謙下不爭之德(一三四)
第六十七章  三寶之德(一三六)
第六十八章  不爭之兵法(一三八)
第六十九章  守勢之兵法(一四○)
第七十章  穿著褐衣內懷美玉(一四二)
第七十一章  真知(一四三)
第七十二章  政治上之權威與無為(一四四)
第七十三章  天網恢恢(一四六)
第七十四章  天道刑罰(一四七)
第七十五章  有為與貴生(一四九)
第七十六章  柔弱之德(一五一)
第七十七章  萬物平等之天道(一五三)
第七十八章  柔弱之德(一五五)
第七十九章  天道無親(一五七)
第八十章  老子之和平觀的理想國(一五八)
第八十一章  天之道,利而不害(一六○)
《太上老君說常清靜妙經》
前言(一六三)
太上老君說常清靜妙經——全文(一六五)
太上老君說常清靜妙經——本文釋義(一六七)

       在台灣的民間信仰中,以佛教與道教最為普遍。而大部分的台灣人都是陸續從中國大陸移入,所以除了上述佛教與道教外,對中國歷史上春秋時代的思想,尤其孔子的思想也很熟悉,在一般之言談中,常不經意的會引用孔子的主張以為論點之佐證,所以儒釋道三教遂成為支配民間行為規範之準據。不過其中真正拿起香燭到各大廟宇跪拜的,大概就是屬於道教了。
      道教所信奉之教主,稱為老子,又稱為太上老君,道德天尊。原為中國春秋時代十大思想家之一,即儒家、道家、陰陽家、法家、名家、墨家、縱橫家、雜家、農家、小說家等九流十家。道家學派可溯源自老子,根據《史記•老莊申韓列傳》說:老子是楚國苦縣(今河南鹿邑縣東)厲鄉曲仁裡人,姓李名耳,字聃(一說字伯陽),任周守藏室之史。據載孔子曾向老子問禮,事後孔子對老子的評論是:「鳥,吾知其能飛;魚,吾知其能遊;獸,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為罔(用網去獵取),遊者可以為綸(用釣線去釣),飛者可以為矰(獵箭去射),至於龍,吾不能知。其乘風雲上天。吾今見老子,其猶龍邪!」足見老子與孔子是同一時代之人,不過孔子既請教過老子,則老子之學識定不在孔子之下。
       老子後辭官,離周至函穀關,應關令尹之請,著《道德經》上下篇,共五千餘字而離去,就不知他終老於何處。老子享壽約百有六十餘歲,或言二百餘歲,以其修道,所以保有長壽。
       本書的另一經典,即為《清靜經》,此經為《太上老君說常清靜妙經》之簡稱。「清」是澄澈潔淨,「靜」是寂然止息,即心地潔淨,不為外物所幹擾。在修道上「清靜」、「無為」、「自然」是道家修行的三大目標。此經之主要精神沿襲道家的由「無」而生「有」的宇宙本體論,在人之修道上,則由「有」而清靜,再領悟到「無」之境界。因《清靜經》與《道德經》,互有連貫,因此乃將兩經之釋義合編為一冊,並以簡易之文字解釋析義,使道家之重要思想論述能普及於民間,以啓迪大眾,崇尚清靜與自然之天賦的道性,體悟宇宙的道理,奉道誡,積善成功,積精成神,使人人都能幸獲福報。
                                  二○○九年十月
 

如果您對本書籍有什麼問題或經驗,請在此撰寫您的意見咨詢!
您的姓名:


您的評論: 注意: 評論內容不支持HTML代碼!

顧客評分: 差評            好評

請在下框輸入驗證號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