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tice: Undefined index: HTTP_ACCEPT_LANGUAGE in /home/hk2/public_html/catalog/controller/common/header.php on line 6 老子沒脾氣

出版社

 

老子沒脾氣

老子沒脾氣
書名: 老子沒脾氣
作者 夏于全
語言 简体中文
國際書號: 9787802235106
地區 北京
年份 2009
出版社: 中國三峽出版社
平均評分: 暫沒評分

第一章  天下之至柔,馳騁於天下之至堅
天底下最可怕的東西是那些無形無象、無色無味的東西,因為它們柔弱到了極點,能在最堅硬的東西中穿梭自如。比如風很柔弱,天底下卻沒有它進不去的城牆;光很柔弱,天底下沒有它穿不透的玻璃。茫茫宇宙中最柔弱的東西是“道”,它卻操持著宇宙的綱紀,掌管著天地萬物的生死大權。
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002)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004
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007)
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010)
天下之至柔,馳騁於天下之至堅(012)
天下柔弱莫過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014)
第二章  知強守弱——偉大的柔性生存法則
社會太複雜,生存不容易!處處不如人不行,太冒尖了也不好,有道是槍打出頭鳥,棒打領頭狼。一個人要想不被社會所淘汰,就必須謹守韜晦原則:弱小時要學會忍辱負重,在夾縫中求生存;強大時,要收斂自己的鋒芒,展示向己的柔弱。我們知道,蛇向目標發起攻擊前,它會收縮自己的頭頸,擺出一副柔弱恐懼的樣子,但這樣的柔弱是可怕的。
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018)
兵強則滅,木強則折(020)
知其雄,守其雌(022)
知其白,守其黑(024)
知其榮,守其辱(026)
將欲歙之,必固張之(029)
將欲弱之,必固強之(031)
將欲廢之,必固興之(032)
將與奪之,必固與之(034)
強大處下,柔弱處上(036)
第三章  貴賤相依一王者無敵的柔性智慧
有些人喜歡把人分成三六九等,認為高貴優於低賤,有權優於無權,富有優於貧窮……其實,茫茫天地之間,誰都是滄海一粟,都是歷史長河中的一瞬,所以,即使你富有天下,君臨四海,也不能看不起那些不起眼的小人物,因為,他們才是一切高樓大廈和豐功偉業的奠基石。
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040)
侯王自稱孤寡不穀(042)
受國之垢,是為社稷主(044)
受國不祥,是為天下王(045)
第四章  無為不爭——智者運籌的根本大法
聰明的人不做無謂的犧牲,不會參與得不償失的紛爭。做事要計成本,以千鈞之力舉千斤,不算本事,也不划算;能以四兩撥動千斤,才是最高明的“巧取豪奪”。所以,“無為”不是無所作為,而是無為而為;“不爭”不是啥也別爭,而是不爭而爭。這是智者事半功倍的運籌大法。
道常無為而不為(050)
我無為而民自化(052)
我好靜而民自正(055)
我無事而民自富(057)
我無欲而民自樸(059)
不自見,故明(060)
不自是,故彰(063)
不自伐,故有功(065)
不自矜,故長(067)
一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069)
第五章  大邦下流——天下太平的不二法門
和平與發展是當今世界的兩大主題。歷史無數次地證明,武力不是解決國際爭端的法寶,強權不是維護世界和平的真理。世界的和平與發展在於大國、強國給予小國、弱國以足夠的尊重。正如大海處於地平線之下,卻能容納百川,包羅萬象一樣,大國若能虛懷若谷,包容、尊重小國,小國自然會惟大國馬首是瞻,否則,它們寧願魚死網破,也要和大國對抗到底。美國之所以會深陷朝鮮、越南、阿富汗、伊拉克的戰爭泥潭,就是它不尊重小國的結果。
大邦者下流(076)
執大象,天下往(079)
治大國若烹小鮮(081)
以正治國,以奇用兵(083)
魚不可脫于淵,國之利器不可示人(085)
第六章  慈儉為本——為政治國的亙古鐵律
為政之道,首在重民。為官者要懷有一顆慈儉之心,遇事站在民眾的立場想一想,看老百姓願意不願意,答應不答應。無論你身居何職,權力有多大,都不要有藐視民眾的心理。一位偉人說過,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他們不但能夠改朝換代,還可以創造一切人間奇跡。為官者只有懷抱慈儉之心,才能把老百姓擰成一股繩,心往一處想,勁兒往一處使,實現政通人和,百廢俱興。
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088)
其政悶悶,其民淳淳(090)
不欲以靜,天下將自正(092)
天網恢恢,疏而不失(094)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096)
聖人無常心,以百姓為心(098)
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100)
第七章  兵者不祥——有國有家者的清規戒律
戰爭是政治的繼續,但真正的政治家絕不輕言戰爭。因為戰端一啟,就意味著屍橫遍野、滿目瘡痍。比如第二次世界大戰,且不說戰敗國的損失,作為戰勝國的前蘇聯,其傷亡、失蹤、被俘的軍民就超過了6000萬人,它在歐洲的所有城市成了一片廢墟,80%的村莊毀於戰火。這就是戰爭的後果。所以,高明的政治家會為國家構建起強大的國防,但絕不會輕易發動戰爭。
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104)
大軍之後,必有凶年(105)
禍莫大於輕敵(108)
抗兵相若,哀者勝也(111)
善為士者不武(114)
善戰者不怒(115)
善勝敵者不與(117)
天之道,不爭而善勝(119)
第八章  厚德載物——海納百川的包容胸懷
大地之所以被譽為“萬物之母”,是因為它承載了萬物;江海之所以被譽為“百川之王”,是因為它容納了百川。包容的力量是無限的,承載的力量是無窮的。老子認為,做人要像大地,心胸要像大海,才能“利而不害”、“為而不爭”,“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上善若水,上德不德(122)
生而不有,為而不恃(124)
長而不宰,功成不居(126)
善人者,不善人之師(128)
不善人者,善人之資(130)
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132)
大小多少,抱怨以德(133)
天道無親,常與善人(135)
天之道,利而不害(137)
人之道,為而不爭(139)
第九章  和光同塵——不露鋒芒的韜晦智慧
有人問佛祖:怎樣才能保存一滴水,而不使它喪失呢?佛祖告訴那個人,只有把這滴水放進大海裡,才不會喪失。人是社會中的人,必須尊重世俗,把自己融入社會。千萬不要以“鶴”自喻,因為你把自己當成“鶴”,就意味著別人是雞,事實上,鶴立於雞群,必遭群雞圍攻。因此,處世不妨糊塗一些,不要太黑白分明,要慣看黑白,白就是黑,黑就是白。
太上,不知有之(142)
含德之厚,比於赤子(144)
我,愚人之心也哉(146)
相去幾何,善之與惡(148)
俗人昭昭,我獨昏昏(151)
俗人察察,我獨悶悶(152)
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155)
直而不肆,光而不耀(157)
自知不自見,自愛不自貴(159)
聖人去甚、去奢、去泰(161)
第十章  圖難於易——成就大事的成功心法
世界上沒有解不開的結,也沒有做不成的事。就看你有沒有做事的心態,能不能找到正確的方法。“大道至簡”,做事要善於從大處著眼,小處著手,由易而難,由簡入繁。再錯綜複雜、頭緒繁多的事,也必須要從容易的地方著手、從細小的地方去一步步解決。成就大事,最怕的是好高騖遠、不願意做看似簡單、容易的事,殊不知“一物之不掃,何以掃天下”,不願做小事,又怎麼幹得好大事?
合抱之木,生於毫末(164)
九層之台,起於累土(166)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169)
慎終如始,則無敗事(171)
圖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173)
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175)
第十一章  取捨有道——善待財富的柔性智慧
錢不是萬能,沒有錢萬萬不能。不想掙錢的人是傻瓜,把錢看得比命還重要的人是笨蛋。面對錢財,我們要善於取捨,既要會掙錢,也要會花錢。掙錢是為了讓我們自己生活得更好,花錢是為了讓更多的人生活得好。正所謂取之於社會,用之於社會,從哪裡掙來,就花到哪裡去,這樣的人才不會成為守財奴,並能正確駕馭錢財,讓自己活得更有意義。
少則得,多則惑(180)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182)
金玉滿堂,莫之能守(184)
富貴而驕,自遺其咎(186)
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188)
既以為人己愈多,既以與人己愈多(190)
第十二章  微妙玄通——做個紅塵中的明白人
世事紛紜,渾似霧裡看花;人情練達,好比管中窺豹。人生在世最重要的是要會做人,做一個明白人。儘管在很多事面前,我們可以裝糊塗,但切不可真糊塗。“做人要大智若愚”之所以會被智者奉為信條,妙就妙在一個“若”字,看起來笨,其實不笨,心裡跟明鏡似的,明白得很!儘管世事如棋,局局皆新,但真正的明白人能微妙玄通,應對自如。
不出戶,知天下(194)
善為士者,微妙玄通(195)
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197)
君子終日行不離輜重(199)
知人者知,自知者明(201)
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203)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205)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206)
善者不辯,辯者不善(208)
居善地,心善淵(209)
與善仁,言善信(211)
動善時(214)
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216)
功成身退,天之道也(217)
第十三章  無以生為——活到天年的養生智慧
誰都都想長生不老,可誰都無法逃出生老病死的宿命。養生貴在順其自然,農夫臉朝黃土背朝天,觸風雨,犯寒暑,粗茶淡飯度日,但他們普遍比坐寫字樓、吹空調、吃保健品的城市白領健康,活到八九十歲時還筋骨健朗、步履穩健。其實,養生的目的不在於追求生命軀體的永恆,而在於追求精神的昇華和永不磨滅。正如某位詩人所說:有的人活著,其實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其實他還活著。
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222)
善攝生者,陸行不遇兕虎(224)
深根固柢,長生久視之道(227)
無以生為者,是賢於貴生(228)
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230)
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232)
第十四章  小國寡民——人類最理想的生活狀態
衡量國民幸福指數的決定性因素不是物質上的多寡,而是國民的心理感受。能把粗茶淡飯吃得很香,那叫幸福;看著滿桌的山珍海味卻沒有食欲,那叫受罪。“小國寡民”的核心是“無為”、“不爭”、人與人之間和睦相處,這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基礎。當然,要讓當今世界的大國回到“小國寡民”的時代是不現實的,但大國政府有責任為國民營造“小國寡民”那樣的幸福感。只有老百姓感到幸福,社會才會和諧。
絕聖棄智,民利百倍(236)
絕巧棄利,盜賊無有(238)
絕仁棄義,民複孝慈(241)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屆,樂其俗(243)
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245)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246)
附:《道德經》八十一章(249)
 

                                   序一  沒脾氣PK牛脾氣
        我與《老子》打交道已經有三十多個年頭,覺得這老頭子很有意思。我曾經以景仰的目光把他當太上老君看,他卻告訴我他不是太上老君,也不是孔子所說的什麼“龍”,他只是周朝一個讀過些歷史書的老頭子。他有一雙看破世間的老眼,面目慈善,每次碰面,他都會向我講述他一生的故事,他時而眼望前方,視若無物;時而閉目養神,寡言少語……靜如深淵,澹如大海。
        我曾經是一個很有脾氣的人,有人戲稱我“無風也起三尺浪,見樹還要踢三腳”。我曾經自詡:做人就得有脾氣。二十年前,我遭遇了人生的第一次寒流,身無分文,四處碰壁,心裡有著說不出的痛苦,卻無法排遣,恨不得馬上找人打上一架,甚至覺得就算是死,也小過如此。我的脾氣是暴躁的,但現實是殘酷的,使性子是無用的。無奈之下,我只好拿那些不會說話的書本撒氣。
           人這東西還真是有些奇怪,你高興的時候,看雨點都是笑的;不高興的時候,連陽光也分外刺眼。當我看到滿眼的紙屑時,覺得這些紙屑也很煩人,我狠狠地踢了一地。恰恰是這麼一踢,一本已經泛黃的線裝書躍入了我的眼簾。其實,這是一本非常熟悉的書,我不知已經讀了多少遍,此刻我卻拿它撒氣,這就像一個和你無話不說的朋友,你突然無緣無故地大罵他一頓,事過之後你會萬分後悔一樣,當它映入我眼簾的那一刻,我頓時怔住了。老子那張滿是皺紋的笑臉再次出現在我眼前,仿佛在笑我:“看,牛脾氣又發作了吧!”書中那些警世之語很快浮現在我的腦海;“人天下之至柔馳騁於天下之至堅”,“心使氣曰強”,“強梁者不得好死”,“無為而無不為”,“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原來背得滾瓜爛熟的東西,每每到了現實生活中卻將其拋諸腦後。由此可見,讀書不消化,不如不讀!
我開始反省自己:十年寒窗苦讀難道就是為了與人逞強鬥氣?難道為了一時的挫折,就非得把自己氣成這個樣子?一番反省之後,我無語了,我將那些撕碎的書業一張張粘回去,這是一項浩大的工程。我一邊粘,一邊自嘲:“早知道要花這麼大力氣粘回去,又何必要撕碎它呢?”
        其實,世界上的事情大抵如此,當我們不快時,往往會大動肝火,但發過脾氣之後,還得靜下心來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既然如此,為什麼不能不發脾氣,早點兒靜下心來想辦法呢?
老子告訴我,做人不必有脾氣。看看那些成大器的人,“泰山崩於前而色不變”,他們何曾亂動過肝火?因為發脾氣根本解決不了問題,所以,遇事時,他們總是從容鎮定,以“沒脾氣”對付那些有“牛脾氣”的人,結果笑到了最後。
        從此,我開始潛心參悟《老子》,漸漸地,我不愛發脾氣,直到不再發脾氣。在此後的歲月中,我雖也頻頻遇到不順的事情,但我總能以靜制動,以柔克剛,跨過一道又一道坎兒,路子越走越順。其實,在我的工作和生活中,向我發難的有不少是很牛氣的人,有的是官場中的能人,有的是商場上的狂人,我在他們面前沒有半點脾氣,當然,他們也拿我沒脾氣,就這樣,一次又一次的危機被我化解於無形之中。
有人說,人生就是一種磨練,磨掉的是衝動和欲望,磨出來的是聰明和睿智。這話說得很對,有欲望的人最容易衝動,衝動的人最有脾氣,有脾氣的人最容易做傻事。我們都是芸芸眾生,要善始善終地度過一輩子,不容易,所以,傻事是做不得的,牛脾氣是要改的。丘吉爾說,最理想的人生境界是擁有二十歲的身體和六十歲的智慧。年輕令人嚮往,智慧令人膜拜,但大多數人只有在經歷世事滄桑之後,才會明白這一切,而此時對於他們來說,日子已所剩不多,再加上一副追悔莫及的樣子,恐怕他們到閻王爺那裡報到時,心裡還一個勁兒地遺憾!
        感謝老子!他讓我早早地明白了這樣一個道理:做人不要有脾氣,沒脾氣PK牛脾氣!
 

                                    序二  沒脾氣,成大器
孟子說:“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大凡成大事、立大業者都要經歷一番磨難,正如司馬遷所說:“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足,兵法修列;屈原放逐,乃賦楚騷。詩三百,大抵聖人發憤之作!”這些磨難有可能是精神上的摧殘,也有可能是肉體上的折磨,肉體上的折磨能夠增強我們對客觀環境的適應能力,精神上的摧殘則能使我們面對困境時更加堅韌不拔。無論是精神上的摧殘,還是肉體上的折磨,其目的都是為了消磨他們內心的衝動,磨掉他們的牛脾氣。一個能克制自己脾氣的人往往能保持理智,一個有理智的人往往能在危機關頭做出明智的抉擇,而一個人的成敗得失,往往取決於危機關頭的應變能力,也許過了這道坎兒,前面就是一片坦途,過不了這道坎兒,就會掉進萬丈深淵。
因此,古往今來,那些能成大器的人,往往都有常人所不具備的意志品質,他們能忍常人所不能忍,為常人所不能為。韓信被後世史家譽為“中國古代的第一名將”,在楚漢戰爭中,他用短短三年時間,就完成了定關中、收韓魏、攻代、滅趙、不戰而降燕國、平定齊國的戰略任務。爾後,他又指揮大軍,在垓下之戰中以“十面埋伏”和“四面楚歌”徹底擊敗項羽大軍,為劉邦奪取了天下。如此戰功,在中國歷史上罕有與其匹敵者。但這樣一位叱吒風雲的軍事家,卻是個相當沒有睥氣的人。他曾在淮陰城裡混飯吃,遭人白眼,最後靠漂母的接濟,才能勉強度日。在淮陰城,有頭有臉的人看不起他,地痞無賴們常常欺負他。一天,一個無賴在大街上攔住他說:別看你長得高大,還帶刀使劍,其實你就是個軟蛋,有種你就一劍刺死我,沒種就從我的褲檔下爬過去。韓信二話沒說,把頭一低,就從他的胯下爬過去。從此,大家都笑話他活得不像男人。其實,韓信並非不敢殺無賴,只址他胸懷大志,不想因為殺人抵命而誤了自己的大事。幾年之後,他功成名就,以楚王的身份衣錦歸來,那個無賴見了他兩腿打顫,不知所措,但韓信沒殺他,還讓他負責楚國城的治安。無論是忍受“胯下之辱”,還是發跡後不與那個無賴計較,韓信都顯得很沒脾氣,但恰恰是因為他沒脾氣,才成就了他“第一名將”的大器,從而名留青史,光耀千秋。
其實,那些成就蓋世勳業的人並非有什麼三頭六臂,他們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得力於他們的“沒脾氣”,能夠在關鍵時刻克制自己的脾氣。
        郭子儀是唐朝中興名將,功封汾陽王,但他也是個很沒有脾氣的人。他帶兵素以寬厚著稱,對人忠厚,所以士卒樂於效命,屢建奇功。朝廷需要他時,他接到命令就立即行動,絕不拖延;朝廷猜忌他、屢次罷免他的兵權時,他也安然接受,從不發句牢騷、說句怨言。所以,他能屢黜屢起,成為朝廷棟樑、國家柱石。他大肚能容,與人為善,魚朝恩派人挖了他的祖墳,他也並不計較;別人都看不起盧杞,他卻待之若上賓……所以,他雖然身處亂世,卻能全身遠害,成就蓋世勳業,成為德高望重的四朝元老,成為歷史上少有的“富貴壽考”四字俱全的一代名臣。而他的子孫們也因為他的低調處世,得以保全。
        還是老子說得好,做人要“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即掩斂自己的鋒芒,排解一切煩憂,隱蘊自己的光輝,把自己融人世俗社會中。無論是韓信、郭子儀,他們都做到了這一點,因而成為名留青史的“風流人物”。所以,人生在世,即使你胸懷宇內之志,也不要牛氣沖天,更不要鶴立雞群,須知“江海之所以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你越沒有脾氣,別人越拿你沒脾氣。
一句話,要想成大器,不要有脾氣!
                       

                                     序三  懂得了道家,就懂得了中國的一半
    老子及其所代表的道家學派是我國思想上最璀璨的一顆明珠,而道家思想更是中國哲學發生、發展的一面鏡子。
    在中國傳統思想體系中有一個很奇特的現象,那就是占統治地位的儒家思想,並沒有一套獨立的、完整的哲學體系作為其理論依據。它的思想有很大一部分來源於道家,比如在對治國理論的描述上,儒家的“仁治”思想和道家的“無為而治”就非常相似。不獨儒家受道家影響,很多思想流派也都與道家有著很深的淵源,兵家的“慎戰”可以看做是老子“兵者不祥”思想的變體;墨家“兼愛”、“非攻”的主張與老子“慈”、“儉”及“不爭”思想一脈相承;法家的“依法治國”、“懲惡勸善”,明顯是以老子“天網恢恢,疏而不漏”、“天道無親,唯與善人”為理論依據;名家的名實之爭,可追蹤於老子的“常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縱橫家的心理揣摩,不過是老子“聖人無常心,常以百姓為心”的延伸而已;農家的重農思想,主張君主與民同耕,這與老子的“虛其心,實其腹”、“太上,不知有之”並無二致……如果說《易經》是中國文化的活水源頭,那麼《老子》就是中國思想的活水源頭。
         老子思想不但博大精深,堪為百家思想之源,而且能與時俱進。兩千五百多年以來,它不但沒有因為時代的變遷而顯得落伍、不合適宜,相反,隨著時間的推移,其哲理的光輝和恒久的生命力卻更加引人注目。歷朝歷代,上至帝王將相,下至販夫走卒,社會各色人等,深研熟讀《老子》者不可勝數。治國者用它,能正本清源,開啟太平,造就盛世繁榮的局面,比如文景之治、光武中興、太康盛世、貞觀之治、開元盛世、康乾盛世等,無一不是本著老子“無為而治”的思想,實施“與民休養生息”的結果。至於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在外交策略上奉行的韜光養晦,沉著應付、隨機應變、絕不當頭等方針和策略,也正是對老子“無為不爭”這一智慧學說的成功運用和創造性發展,這為我國贏得了廣泛的國際活動空間。當然,老子的智慧是多方面的,它不僅是治國者的案頭必備讀物,也是社會各階層人士立身處世的智慧心法。它對社會、人生、宇宙等方面的精深見解,使它的影響涉及到了社會、文化、政治、經濟、自然科學、社會科學、權謀、外交、人生修養、立身處世等方方面面,人們從各個方面去探究《老子》,幾乎都能從“微言”中發現“大義”。因而兩千多年來,研究老子的著作層出不窮,僅流傳於世的著作就達五千多種,這在世界文化史上是絕無僅有的。
       事實上,老子思想對中國人的影響,已經超越了文化的層面,成為我們思想中的一種潛意識,深入骨髓,並成為生養我們的這片土地上不可或缺的一種養分。兩千多年來,即使沒有讀過書,不知道老子是何許人的人,他們也在自覺不自覺地受老子思想的影響,並自覺不自覺地運用老子思想做人處世,形成“百姓日用而不知”的現象。比如,我們走在大街上,不時會聽到商販們這樣的叫賣聲:“盯著走,看著來,跳樓大甩賣,現在不掙錢,賠本賣,走過、路過,千萬不要錯過,過了這個村,就沒有這個店!”這是什麼?這是運用老子的“不爭”思想,賠本是假,那只是手段,掙錢才是硬道理。他們故意擺出一副不與顧客爭利的姿態,讓購客樂於掏錢購買,薄利多銷,積小得為大利,並讓那些賣高價的競爭對手滯銷,這就是“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難怪一代文學大師周作人會如此評價道:中國人恨和尚,恨尼姑,不恨道士,懂得了道家,就懂得了中國的一半。此言不虛!
               夏于全
          2009年4月3日
 

如果您對本書籍有什麼問題或經驗,請在此撰寫您的意見咨詢!
您的姓名:


您的評論: 注意: 評論內容不支持HTML代碼!

顧客評分: 差評            好評

請在下框輸入驗證號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