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tice: Undefined index: HTTP_ACCEPT_LANGUAGE in /home/hk2/public_html/catalog/controller/common/header.php on line 6 臥遊仙雲

出版社

 

臥遊仙雲

臥遊仙雲
書名: 臥遊仙雲
作者 王宜峨
語言 繁體中文
國際書號: 9787508520810
地區 北京
年份 2011
出版社: 五洲傳播出版社
平均評分: 暫沒評分

2    總序
4    序言
16  上篇簡述
上篇道影仙蹤
歷代文人筆下的神仙畫
晉唐時代(265—907)
20  洛神賦                     顧愷之
26  五星二十八宿神形圖          梁令瓚
五代兩宋(907—1279)
34  星相仕女圖                  佚  名
36  潑墨仙人圖                  梁  楷
40  老子騎牛圖                 晁補之
42  九歌圖長卷                  無  款(舊傳張敦禮)
53  飛仙圖                      趙伯駒
56  果老仙蹤                    佚  名
58  朝元仙仗圖                  武宗元
68  黃鶴樓圖                    佚  名
71  岳陽樓圖                    李昇(傳)
74  仙山樓閣圖                  無  款
76  瑤池獻壽圖                  劉松年
79  呂祖過洞庭圖                無  款
84  叱石成羊圖                  無  款
86  天官圖                      佚名(舊傳吳道子)
89  地官圖                      佚名(舊傳吳道子)
92  水官圖                      佚名(舊傳吳道子)
94  三官出巡圖                  馬  麟
100  猴侍水星神圖               張思恭(傳)
103  調鶴採花仙                   佚  名
106  九龍圖                       陳  容
金元時代(1115—1368)
118 老子授經圖(摹本)               盛  懋(傳為原畫作者)
118  野橋策蹇圖                   盛  懋
122  玄門十子圖                   華祖立
127  葛稚川移居圖                 王  蒙
132  西王母圖                     佚  名
134  吳全節十四像贊卷             無  款(舊傳陳芝田)
142  瑤池仙慶                     張  渥
144  渾淪圖                       朱德潤
146  莊周夢蝶圖(摹本)               劉貫道(原畫作者)
明清時代(1368—1911)
152  畫老子騎牛                    張  路
155  四仙拱壽圖                    商  喜
158  群仙會祝圖                    仇  英
168  燒藥圖                        唐  寅
172  金液還丹印證圖                龍眉子(傳)
174  仙山玉洞圖                    陸  治
177  軒轅問道圖                    石芮(或石銳)
180  丹台春曉圖                    文伯仁
183  劉海戲蟾                      劉  俊
185  雲中雞犬                      崔子忠
188  仙舟笛韻                      金廷標
192  煉丹圖—黄慎
193  老子圖                        戴敦邦
下篇林泉洞天
歷代著名道士筆下的文人畫
196  下篇簡述
道君皇帝—趙佶(1082 —1185)
198  瑞鶴圖—趙  佶
畫壇高道—劉道士(宋代,生卒年不祥)
200  湖山清曉圖                      劉道士
202  富春山居圖                      黃公望
216  九珠峰翠圖                      黃公望
219  丹崖玉樹圖                      黃公望
雲林道人—倪瓚(1301 —1374)
222  筠石古槎圖                      倪  瓚
224  漁莊秋霽圖                      倪  瓚
226  安處齋圖                        倪  瓚
228  紫芝山房圖                      倪  瓚
229  容膝齋圖                        倪  瓚
230  畫竹                            倪  瓚
方壺道人—方從義(元代,生卒年不祥)
233  崇岡獨眺圖                       方從義
234  山陰雲雪圖                       方從義
235  神岳瓊林                         方從義
236  高高亭圖                         方從義
龍場道人—冷謙(元末明初,生卒年不祥)
238  白岳圖                           冷  謙
洞玄丹房主—鄒復雷(元代,生卒年不祥)
240  春消息圖                         鄒復雷
六一道人—張彥輔(元代,生卒年不祥)
242  棘竹幽禽圖                        張彥輔
長春真人(?—1482)
244  墨龍圖                           長春真人
八人山人—朱耷(1626一約1705)
248  雙禽圖                           朱  耷
248  山水圖                           朱  耷
南山道人—張復陽(1408 —1490)
250  山水圖                            張復陽
朱衣道人—傅山(1605—1694)
252  傅山.傅眉山水花卉合冊            傅  山
玉溪道人—閔智亭(1924—2004)
256  幽蘭山谷圖                        閔智亭
墨道人—孫明瑞(1925—2010)
258  梅花四條屏                        孫明瑞
 

                                                             总序
    太上道祖說,  『道』看它看不見,聽它聽不到,摸它摸不著,它沒有狀,也沒有象,恍恍惚惚。然身在凡世,欲作修行,仍得借有形之物,去了悟無形之『道』。是故人以筆墨丹青勾勒金容,用金石土木雕塑寶相,又營建巍峨殿宇,編定莊嚴威儀,使信道修道,皆有所仰,久而久之,渐成傳統,正如《洞玄靈寶三洞奉道科戒營始》所言:『立觀度人,造像寫經,供養禮拜,燒香明燈,讀誦講說,傳授敔請,齋戒軌儀,修行法相,事事有則。』黃冠羽士以外’歷代名士隱賢託跡道德南華,亦以詩文書畫抒發清靜逍遙之旨,神往眾妙之門。此等創作皆蘊含至心至誠,而其臻於至真至美者,即達常人所謂藝術之境。
    從道教藝術作品可探究大道的玄奥,但要認識此門學問殊非易事。珍藏瑰寶,散落天下名山宮觀及博物院,往往難得一晃,即使得見,也未必懂得其理。《清和真人北游語錄》載,曾有工匠向尹清和祖師請教塑造道像之法,清和祖師就提出『不惟塑之難,而論之亦難』之見,認為『道家之像,要見視聽於外,而存內觀之意,此所以為難』  。所謂『內觀之意』,往往不能盡之於言。因此之故,向來有關道教藝術之圖鑑和專論,少之又少,修道向道之人欲了解此門知識,可謂難之又難。
    蓬漏仙館地處香港粉嶺,立觀度人八十餘年。同人傳全真龍門之法脈,遵純陽長春之訓誨,本弘道立德之宏旨,發濟世度人之大願,宣道弘法,服務社會。近十餘年為切合時代發展,於弘道闡教上更多有創設,如興辦香港道樂團、道教文化資料庫網站、道通天地電視頻道,及捐資成立香港中文大學道教文化研究中心和上海音樂學院蓬瀛道教音樂研究基金等’力圖以嶄新形式,振興玄風。與此同時,為倡導道教圖書的出版,乃延請專家學者編撰道教文化叢書,以期道學之昌明。
    王宜峨女史在中國道教協會供職有年,潛心道教藝術之研究,學養深湛,著作等身。退休之後,仍勤於撰述,今为向大眾引介道教藝術之精神和成就,將多年心得付諸筆墨,勒成巨編。承王宜峨女史眷注,將書稿交託本館出版。同人撫卷細讀,讚佩其書分題立論,條陳清晰,彩圖精美,解註詳盡,深慶今後欲研習道教藝術之士,可得入門之方。今首冊告成,謹綴數言,茲以為序。
                蓬瀛仙館理事長
                馬梓才  謹序
                天運歲次辛卯(二零一一)仲春吉旦

 

                                              序 言
     藝術是社會的一種反映,它的內容是五彩繽紛而又充滿理念的,它是人類現實生活的再現。在形式上它以訴諸感性的形象來表現其理念的宗旨,例如文人畫、宗教畫、壁畫、造像、戲劇、舞蹈、建築等等。宗教與藝術具有相同的特點:即宗教也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也是對人們社會生活的反映,只下過其角度、形式不同而已。所以,宗教和藝術作為社會意識的基本形式總是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甚至我們經常發現,許多藝術形式是起源於上古時代的宗教儀式。例如作為藝術形式的繪畫、造像、建築、戲劇、舞蹈等等,都與宗教有著密切的聯繫。在人類的歷史上,宗教曾長期地影響著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在遠古時代,許多民族的發展過程中,最早的藝術多是作為圖騰崇拜、巫術活動的表現形式及必不可少的內容出現的,在這些民族的意識形態裡,宗教的萌芽則是藝術產生的需要和動力。
    據考古發現,古代的岩畫和雕刻中有許多是反映人類原始宗教信仰內容的。例如,中國甘肅省大地灣新石器遺址發現的地畫,便是記錄當時祭祀活動的繪畫作品。在商周文化遺跡中關於圖騰崇拜和祭祀活動的裝飾畫就更多了。在河南南陽漢畫像石館中,有不少關於東王公、西王母、伏羲、女媧和神仙羽人、嫦娥奔月、羿射十曰的畫像石。在雲南滄源縣的岩畫中有許多是反映祭神、祈雨等宗教活動的。在中國後來的歷史中,反映宗教內容的藝術作品更是比比皆是,例如敦煌莫高窟和雲崗、龙们、大足、龍山等石窟的造像、壁畫,以及永樂宮、水神廟、稷益廟的壁畫。反映神佛故事的文人畫、宗教畫、戲劇、音樂、文學作品數不盡數,它們在我國藝術史上,乃至世界藝術史上,都享有極高的聲譽。
    勿容置疑,這些反映宗教題材的藝術作品的作者的創作意圖,是要通過藝術形象來頌揚神靈的萬能,讓人們頂禮膜拜以祈福禳災,或是喚起人們的宗教情感,弘揚宗教教義,達到傳教之目的。宗教正是通過藝術手段,將其基本教義和神仙软化人們的故事用藝術的形式來感染、影響、移情於人們,深化人們的宗教信仰。宗教利用了藝術的形式,同時也給藝術帶來了豐富而生動的題材,促進了藝術的發展,並因此而形成了獨特的宗教藝術。宗教藝術作為人類文化極其珍貴的遺產,凝聚了歷代藝術大師和干百萬普通勞動工匠們的智慧與辛勞,具有極高的認識價值和欣賞價值。宗教藝術也是古代藝術家們對當時社會生活的一種反映,所以它也具有很高的學術研究價值。同時宗教藝術的魅力不僅僅因為其為藝術珍品,給人以美的享受,更因為宗教藝術是人們某種感悟的承載體,能起到給人以精神的慰藉與希望,所以宗教藝術也具有不朽的魅力。
    道教產生於東漢末年,它是中國五大宗教中唯一發源於中華本土的宗教,它的許多信仰內容和宗教儀式,都可以追溯到我國的遠古時代。道教最早的教團組織是張陵(也稱張道陵)(34—156)所創立的五斗米道和張角(?—184)創立的太平道。東漢順帝時(126—144)  ,張陵在四川巴蜀地區首創五斗米道。張陵,沛國豐邑(今江蘇豐縣)人,漢明帝時(57—75)曾任巴郡令,順帝時於鶴鳴山修道。永和六年(141)作道書二十四篇,創立道派,因人道者須交信米五斗,故名五斗米道。五斗米道尊老子為教祖,奉《道德經》為祖經。因張陵稱太上降授其為天師,故五斗米道又稱天師道。後代信徒尊張陵為天師。另一支是由黃巾起義領袖張
角、張寶(?—184)和張梁(?—184)三兄弟創立的太平道。後起義被鎮壓失敗。    道教至金元時代,南方江蘇的茅山、江西的龍虎山、閤皂山道教各派統稱為正一派,而北方出現了由王重陽(1113—1170)開創的全真派。道教以中國古代的原始信仰、巫觋、占術、卜筮為基礎,以神仙信仰為核心,以成仙得道、長生久視為其追求的終極目標,伴之以老莊為代表的道家思想、陰陽五行、讖緯之學。在發展的過程中,與儒、佛相互影響又吸收了儒家、佛教的某些思想和組織形式。所以它是古老而又多姿多彩的。道教追求長生久視、重生貴生,卻又主張清靜無為、順其自然,宣揚出世。在中國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它既可以為封建統治者服務,又是平民百姓追求福佑的精神寄託;有時也成為平民百姓反抗當權者的異端思想。道教的理論既玄妙又實際,它有神秘的神仙信仰、昇仙方術,又包含有了非常豐富的宗教藝術、健身、醫療以及原始的化學和冶煉技術。二千年來,它的思想深深扎根於中華民族的土壤之中,使道教成为中國傳統文化重要的組成部分,給歷代的藝術家、醫學家、養生家等提供了豐富的創作源泉和任其驰騁的博大天地。道教同所有宗教一樣,十分重視通過藝術的手段來宣教、弘教,反映其信仰宗旨。道教眾多的神仙信仰和其道行故事,成為歷代中國藝術創作的重要題材:道教追求生命的長生久視與自由自在、道法自然、清靜無為、返樸歸真等理念和審美思想,為歷代書畫家們提供了豐富的繪畫素材和繪畫理論,也成為歷代文人學士們修養身心,追求個體生命的解放,抒情寄情之所在。同時,道教還將書畫作為其修煉身心的一種重要手段,所以在中國歷史上眾多書畫家也將描畫道教內容的繪畫與其修養身心結合起來。道教的藝術作品不僅有著輝煌的藝術成就,也有著十分精闢的藝術理論,深深地影響著中國傳統藝術的發展,成為中國藝術史上重要的一頁。
    本書將從歷代道教繪畫方面來介紹其藝術成就和藝術特點,以供讀者瞭解和認識中國道教的藝術成就,並滿足喜愛道教藝術之讀者的需求。本書所收繪畫作品除國內各大博物館藏品外,尚有流散在海外的藝術珍品,均為國內讀者難得一見的作品。長生久視與神仙繪畫
    繪畫,作為一種藝術,與其他藝術形式有相同之處,又有其特殊的功能。繪畫能通過典型的瞬間形象反映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人們可以通過繪畫作品瞭解不同時代、下同地區、不同民族和信仰的具體而生動的生活情景,從中認識歷史和現實,並受到各自不同的感悟。繪畫作品比較文學說明更加直觀,它可以透過其生動具體的形象達到感染、教育人們的作用,即所謂“惡以誡世,善以示後”  (《昭明文選.魯靈光殿賦》)。又如唐人張彥遠所云“夫畫者,成软化,助人倫,窮神變,探幽微,與六籍同功,四時並運。”優秀的繪畫作品還能使人暢神,怡悅性情,給人以心靈上一種美的享受,所以繪畫作品又具有審美作用。從考古發現可知,我國最早的反映神仙故事的美術作品是以反映圖騰崇拜、巫術活動為內容出現的。《風俗通義》日:“黃帝時,有神茶鬱壘兄弟二人,能執鬼,於度朔山桃木下,簡閱百鬼之無道者,縛以葦索,執以飼虎。帝乃立桃板於門,畫二人像以禦鬼,謂之仙術。”這是關於門神畫像禦鬼的早期記述,可見在我國遠古時代就有利用繪畫鬼神形象來禦鬼的仙術,反映神仙形象的美術作品流傳欠远。
    據史料記載,道教創立之初並不注重形象,  《老子想爾注》中說:“道至尊,微而隱,無狀形象也:但可以從其誡,不可見知也。”這一觀點是來自老子為代表的道家思想。老子認為“道”是無名無象的,是不可見知的,故也無法用形象來表示。東漢時宮中!黃老、浮屠(佛)祠,也未見有形象的記載。然而,隨著道教的不斷傳播,流行於民間的神仙美術和受佛教崇尚佛像影響的禮儀,逐漸成為道教信仰中不可缺少的形式與內容,並發展成為中國美術吏上獨特的道教美術。魏晉南北朝以後,描繪道教神仙形象和神仙故事的繪畫作品大量出現,既有文人作品,也有道士和匠人之作,反映神仙的繪畫作品便成為道教用來宣教、弘教的手段。而道教中的神仙故事則為中國繪畫提供了精彩生動的作畫題材。至今,道教神仙繪畫已成为我國美術寶庫中一枝瑰麗的奇葩,本書所選畫作僅為滄海一粟,以供喜愛道教美術的朋友們一睹为快。
 

如果您對本書籍有什麼問題或經驗,請在此撰寫您的意見咨詢!
您的姓名:


您的評論: 注意: 評論內容不支持HTML代碼!

顧客評分: 差評            好評

請在下框輸入驗證號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