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tice: Undefined index: HTTP_ACCEPT_LANGUAGE in /home/hk2/public_html/catalog/controller/common/header.php on line 6 老子新詮

出版社

 

老子新詮

老子新詮
書名: 老子新詮
作者 鄧立光
語言 繁體中文
國際書號: 9787532546565
地區 上海
年份 2007
出版社: 上海古籍出版社
平均評分: 暫沒評分

自序(1)
凡例(1)
《老子》流傳概略(1)
《老子》之立論宗旨:證成無為之治(5)
《老子》八十一章章旨(22)
道經
第一《道可道》章(1)(37)
第二《天下皆知美》章(2)(43)
第三《不尚賢》章(3)(46)
第四《道沖而用之》章(4)(49)
第五《天地不仁》章(5)(51)
第六《穀神不死》章(6)(54)
第七《天長地久》章(7)(56)
第八《上善若水》章(8)(58)
第九《持而盈之》章(9)(61)
第十《載營魄抱一》章(10)(63)
第十一《三十幅共一轂》章(11)(66)
第十二《五色目盲》章(12)(69)
第十三《寵辱若驚》章(13)(71)
第十四《視之不見》章(14)(74)
第十五《古之善為士》章(15)(78)
第十六《致虛極》章(16)(81)
第十七《太上下知有之》章(17)(84)
第十八《大道廢有仁義》章(18)(87)
第十九《絕聖棄智》章(19)(90)
第二十《絕學無憂》章(20)(93)
第二十一《孔德之容》章(21)(96)
第二十二《企者不立》章(24)(99)
第二十三《曲則全》章(22)(101)
第二十四《希言自然》章(23)(104)
第二十五《有物混成》章(25)(107)
第二十六《重為輕根》章(26)(111)
第二十七《善行無轍跡》章(27)(113)
第二十八《知雄守雌》章(28)(116)
第二十九《將欲取天下》章(29)(119)
第三十《以道佐人主》章(30)(121)
第三十一《夫佳兵者》章(31)(124)
第三十二《道常無名》章(32)(127)
第三十三《知人者智》章(33)(130)
第三十四《大道氾兮》章(34)(132)
第三十五《執大象》章(35)(134)
第三十六《將欲歙之》章(36)(136)
第三十七《道常無為》章(37)(138)
德經
第三十八《上德不德》章(38)(143)
第三十九《昔之得一》章(39)(146)
第四十《上士聞道》章(41)(151)
第四十一《反者道之動》章(40)(155)
第四十二《道生一》章(42)(157)
第四十三《天下之至柔》章(43)(159)
第四十四《名與身孰親》章(44)(161)
第四十五《大成若缺》章(45)(163)
第四十六《天下有道》章(46)(165)
第四十七《不出戶》章(47)(167)
第四十八《為學日益》章(48)(169)
第四十九《聖人無常心》章(49)(171)
第五十《出生入死》章(50)(174)
第五十一《道生之》章(51)(178)
第五十二《天下有始》章(52)(181)
第五十三《使我介然有知》章(53)(184)
第五十四《善建者不拔》章(54)(186)
第五十五《含德之厚》章(55)(188)
第五十六《知者不言》章(56)(190)
第五十七《以正治國》章(57)(193)
第五十八《其政悶悶》章(58)(196)
第五十九《治人事天》章(59)(199)
第六十《治大國若烹小鮮》章(60)(201)
第六十一《大國者下流》章(61)(203)
第六十二《道者萬物之奧》章(62)(206)
第六十三《為無為》章(63)(208)
第六十四《其安易持》章(64)(211)
第六十五《古之善為道者》章(65)(215)
第六十六《江海為百谷王》章(66)(217)
第六十七《小國寡民》章(80)(220)
第六十八《信言不美》章(81)(223)
第六十九《天下皆謂我道大》章(67)(226)
第七十《善為士者不武》章(68)(229)
第七十一《用兵有言》章(69)(231)
第七十二《吾言甚易知》章(70)(233)
第七十三《知不知》章(71)(235)
第七十四《民不畏威》章(72)(237)
第七十五《勇於敢則殺》章(73)(239)
第七十六《民不畏死》章(74)(242)
第七十七《民之饑》章(75)(245)
第七十八《人之生也柔弱》章(76)(247)
第七十九《天之道其猶張弓》章(77)(249)
第八十《天下莫柔弱於水》章(78)(251)
第八十一《和大怨》章(79)(253)
 

                          自序
         自來讀老子書者,類多失其宗旨,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知老子守柔處下而莫知其極,故而君人南面頓成城府陰沉、權謀詭計,遂使老子人天一貫之道術晦暗二千餘年,此非止老子之不幸,抑亦炎黃子孫之不幸也!《老子》八十一章,言無為者必及天道,言天道乃所以明無為之有本,有本者為道術,失木者謂權謀,治一國者如此,取天下也亦然。道者謂天道理則,術者謂治人之術,本天道以治人,是以天道大公,故人主不積;天道有大愛,故三寶首言慈;天道生養萬物而不為主,故人君無為而貴因;天道損有餘而補不足,故人事重均平;天道無爭而萬物歸宗,故人主不爭而天下歸心;道尊德貴而莫之見,水利萬物而處最卑,故人主不見賢於人而受國之垢與不祥,能行天道理則者,可以長保國家,可以領導天下,可以沒身不殆,可以子孫祭祀不絕。
          是書顏曰《老子新詮》,新者有三,理當歸一:
          其一,《老子》一書專言無為之治及其天道理則;
          其二,《老子》一書專言道術而不及權謀;
          其三,《老子》一書乃中國占代政治哲學之最高成就者。全書綱舉目張,體系完備,而價值根源、理論原則與夫具體施為,層層疊扣,嘆為觀止。
          是書副題標“無為之治及其形上理則”以立宗旨。宗旨立而後得要領,得要領而後知所向,知所向而後有精神,有精神而後有所養。黃梨洲言之審矣:
大凡學有宗旨,是其人之得力處,亦是學者之入門處。天下之義理無窮,苟非定以一二字,如何約之使其在我!故講學而無宗旨,即有嘉言,是無頭緒之亂絲也。學者而不能得其人之宗旨,即讀其書,亦猶張騫初至大夏,不能得月氏要領也。杜牧之曰:“丸之走盤,橫斜圓直,不可盡知。其必可知者,是知丸不能出於盤也。”夫宗旨亦若是而已矣。(《明儒學案發凡》)
          是書逐句解說,庶免遺漏精義。所述有與先哲時賢相類者,非為茍同;有先哲時賢所未道者,非為立異,皆自得居安而至者,誠如梨洲所言:“學問之道,以各人自用得著者為真。凡倚門傍戶,依樣葫蘆者,非流俗之士,則經生之業也。”(同上)
          講授《老子》經年,愚者或有一得,而聖人道大,得其一端已足以潤澤生命,提撕精神。復以興弘傳統文化之素志,故歷五寒暑,四易其稿,終底於成。
老君曰:“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小子不敏,已從事於此矣。是書未善之處,尚祈大雅君子、體道高人裁正之。
          2006年6月  序於沙田寓所


                              凡例
       一、章句校訂:
        本書《老子》章句以王弼《老子》注本為底本(簡稱王本①,書中言“通行本”者,即以王弼本為代表)而參照馬王堆帛書《老子》甲、乙本(簡稱帛本)②及郭店楚墓竹簡《老子》(簡稱簡本)③。
        本書在各本出現異同時,先列簡本,次為帛本,取捨的準則,以能否表達老子思想的勝義為依歸,相異之處若不影響文義的理解則置之不改,如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帛本作“道,可道也,非恆道也。”語助辭雖帶有感情色彩,然因文義無別,故仍依王本。
       篇章如因校訂太多,則另出修訂本於該篇章之下,以清眉目。而該章“句解”也以修訂本為準。
      原文逐句注釋,以免遺漏文句的重要意義。
          王本與帛本、簡本用字或句式有異者,於該字或句子用粗體,後加[  ]號補上該字或句,如第一章: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帛本:兩者同出,異名同謂]等。
          王本有而簡本、帛本缺者則用小字顯示,後加說明,如[帛本無此句]等。
          王本無而帛本、簡本有者則用[  ]號補入,後加說明,如[依帛本補]等。
          比勘簡本而知帛本、王本有由不同章節合成一章者,故在兩節之間用圓點表示原來的分章。
          章節正文有用借字者,則用(  )號直接在借字之後標出正字。
          《老子》上下篇的先後次序表現了不同的哲學思考模式。兩種排列,對內容而言沒有影響,故仍依通行本《道經》在前,《德經》在後的安排,而這也合乎天人的順序。
          章次排序方面則按帛本,以帛本時代要早一些,更接近《老子》足本的原貌。正文前用[  ]號表示帛本章序,正文後標王本章次,用(  )號表示。由於帛本與王本章序不完全一致(帛本24章放在21章之後;40章放在41章之後;80、81兩章放在66章之後),故本書引用章次會連首句標出,如第一《道可道》章,以避免混淆。
      二、本書結構:
[ 章旨]說明該章的主旨。
[句解]解釋字詞意義,並闡釋全句意旨。解中有標示章節者,用帛本編次。
[章義]是在[句解]的基礎上探討該章的義理。
————————
①王本採浙江書局明華亭張之象本及樓宇烈:《王弼集校釋》(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
②帛本採《馬王堆漢墓帛書》[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年]及高明:《帛書老子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
③簡本用荊門市博物綰:《郭店楚墓竹簡》[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年]、魏啟鵬:《楚簡老子柬釋》[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99年]、彭浩:《郭店楚簡老子校讀》[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
 

如果您對本書籍有什麼問題或經驗,請在此撰寫您的意見咨詢!
您的姓名:


您的評論: 注意: 評論內容不支持HTML代碼!

顧客評分: 差評            好評

請在下框輸入驗證號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