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tice: Undefined index: HTTP_ACCEPT_LANGUAGE in /home/hk2/public_html/catalog/controller/common/header.php on line 6 老子衍全譯

出版社

 

老子衍全譯

老子衍全譯
書名: 老子衍全譯
作者 李申
語言 简体中文
國際書號: 7805234701/B•57
地區 成都
年份 1992
出版社: 巴蜀書社
平均評分: 暫沒評分

老子衍全譯序(1)
老子衍自序全譯(1)
老子衍全譯(1)
附:  (一)王敔老子纂注全譯
(二)名目索引
老子衍原文(159)
 

                              凡例
一、本叢書是學術性的中國古代哲學典籍金譯叢書。叢書的目的,是為了讓更多的讀者通過譯本即可直接承繼中國古代的哲學遺產,使國外讀者可直接依據今譯本譯成外文,以利中外文化交流。
二、本叢書主要供專業工作者參考,也可供一般讀者閱讀,以適應中國文化研究向深層發展的需要。
三、本叢書選取中國古代著名的,較為難讀、又較為完整的哲學論著分批進行今譯。笫一批選題四十五種。
四、本叢書每一譯本均吸收古今各家成果,忠於原著精神,突出哲學思想。
五、本叢書每一譯本均分為譯文,原文兩部分,譯文用現代簡化字,原文用繁體字。
譯文前均有一篇較長的研究性述評,文中各篇均有題解。
譯文部分附必要的注釋,原文部分附必要的校勘。
六、今譯是本叢書的主體部分,譯文儘量做到信、達、雅,要準確信實譯出原意,要用精確,流暢、規範的現代漢語表達出原著的哲學思想,力求體現原著風格和藝術韻味。不拘於直譯、硬譯。
七、注釋是今譯的補充部分,一般在譯文確實無法傳達原著哲學思想,或古代語辭確實無法譯成現代漢語時,加注釋。
注釋在充分領會前人成果基礎上,斷以己意,力求簡明扼要,避免繁瑣羅列。但有價值的不同意見,必須列出。
注譯一般用註腳。
八、校勘體例仿照二十四史校點本。本叢書每一種書所依據的底本,儘量選用業經整理的較好版本。
九、本叢書每一譯本一般附以哲學範疇、命題索引和參考書目索引。根據具體情況,或設或不設人名、書名索引。
哲學範疇,命題索引以原文為主。


                    總序
                  任繼愈
      在國務院古籍出版規劃統一方針指導下,我們與巴蜀書社合作,編輯了這套《中國古代哲學名著全譯叢書》。
      世界各民族不論大小,都對人類文明有所貢獻。中華民族有五千年的歷史,它對人類文明已經作出過偉大的貢獻。偉大的貢獻,有賴於民族思想文化的成熟。中國哲學,是中華民族思想文化成熟的標誌。
       五千年來,中華民族經歷了無數的憂患和災難。但是,憂患和災難並未使它消沉,反而使它磨煉得更加堅強,在與困難和挫折的鬥爭中,它發展了,前進了。在前進的過程中,中華民族認識著世界,改造著世界,同時也改變著自身。
         中華民族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過程,在中國哲學中得到了集中地反映。其深閎的內容,明睿的智慧,在古代社會,和其他民族相比,都達到了極高的水準。中國哲學,在當時,無愧於自己的時代;在今天,是我們寶貴的文化遺產。隨著人類社會的不斷前進。隨著對歷史的深入剖析,中國哲學的內容和它的價值,將日益被更廣大的人群所認識,所接受。
         中華民族這個偉大的民族,有責任對世界文明作出更多的貢獻。我們今天面臨的任務,是要創造新的物質文明和新的精神文明,要完成這個歷史任務,從中國古代哲學中尋求借鑒,提高廣大人民的文化素養,是個必要的途徑。
        借鑒中國古代哲學,廣大讀者首先遇到的麻煩,是語言文字的障礙。本叢書的目的,就是為廣大讀者掃除這個障礙,使得更多的人能從中國古代的哲學著作中得到啟迪,錘煉他們的智慧。
          汲取前人的文化財富,  (包括哲學、文學、科學、藝術)都應該直接取自原作,這是不言而喻的道理。事實上,能作到這一點的,總是少數人。所以從古到今,都有一些人在從事翻譯。有不同文字的互譯,也有古籍今譯。缺少這個工作,人類創造的精神產品,就不可能成為廣大人民的財富。
          古文今譯,並不是現在才有的。司馬遷撰寫《史記》,曾把商周的文獻典籍譯成當時流行的語言,樹立了成功的範例,使詰屈聱牙的古代文獻,被後世更多的讀者所理解。古希臘哲學為後世歐洲哲學的源頭,今天的歐洲人(包括今天的雅典人)瞭解古希臘哲學,很少有人直接閱讀古希臘文原著,人們多是通過各自民族的現代譯文,去瞭解古希臘哲學,這是學術發展的趨勢和方向。
           任何譯作(古文今譯,異國語文互譯)都難作到毫不走樣。但我們要求本叢書的譯文,除了對原文忠實外,還要盡力保持原著的神韻風格。這是我們爭取的目標,並希望以此和廣大讀者共勉。
         本叢書第一編約四十五種,預計十年內出齊,力爭提前,以饗讀者。


                                    老子衍全譯序
      《老予衍》作者王夫之,湖南衡陽人,字而農,號薑齋,又號船山,學術界習慣稱他為船山先生。他早年曾參加科舉考試,中舉人。當他赴京應試的時候,農民起義的烽火燃遍了中原大地,未能成行。
        明。朝滅亡,隨後是清兵入關。民族鬥爭代替了原來的階級鬥爭。王夫之和他的同學也組織起一支武裝,抗擊清軍。失敗後,投奔南明桂王政權,擔任行人司行人的小官,一面積極為抗清事業奔走,一面積極參與了朝廷上的鬥爭,為此他幾乎送掉性命,多虧原農民軍將領高一功搭救,才免遭虎口。
          王夫之報國無門,只好把精力轉向學術。他三十七歲左右開始理論著述,最早寫成的兩部著作,一是《周易外傳》,再就是這本《老子衍》。
          據王夫之自述,他在領導抗清武裝鬥爭和參與南明桂王政權的前後,曾花大力研究了《周易》。在他看來,若將《周易》的道理推廣開去,可以指導人們待人處事,在當時,也就是要指導他們的抗清鬥爭(參閱王夫之《周易內傳•發例》)。但是,在那民族存亡的關頭,戎馬倥傯的時刻,他又有何閒情去研究《老子》,並在退居山林後,幾乎和《周易外傳》同時,寫下了《老子衍》這部著作呢?
         王夫之的時代,是中國古代史上社會變動特殊激烈,又特別迅速的時代。在階級鬥爭中,明王朝滅亡了,在民族鬥爭中,是漢族政權的失敗和滿族政權的建立。這一切是怎麼發生的?那些關心民族命運,以天下為己任的漢族知識份子,都以極其痛苦的心情對此進行了深刻反省。反省的結果,不少人都把變故的原因歸罪於空談心性的宋明哲學。
         王夫之出身於正統的封建知識份子家庭,受過嚴格的儒家學說的教育,有強烈的民族自尊心和社會責任感,也有著堅定、甚至頑固的地主階級立場,對於明朝後期到處流行的,空談心性的哲學,更是深惡痛絕。他說,近世那些披著儒家外衣的小人,實際上不過是佛教的信徒。他們只講什麼“良知”,全不顧任何社會規範。他們不講廉恥,對社會不負責任,還說什麼這是忘掉了自我,達到了大公。所以雖然皇上沒有什麼大錯誤,朝廷上也沒有大奸臣,國家卻在短短幾個月內土崩瓦解,送給了別人。究其原因,就是這種披著儒家外衣的小人敗壞了社會風氣。他們的罪過,甚於洪水猛獸。他們生前沒有被殺頭,現在,一切有良心的人,都應該舉起理論的“刀斧”,對他們的學說進行批判(參閱王夫之《讀通鑒論•漢平帝》)。
         在王夫之看來,一個王朝的傾覆,或是由於皇帝的腐化,如東漢桓帝、靈帝,晉朝的惠帝,宋朝的光宗之類;或是由於大奸臣把持朝政,如王莽、曹操一類人。但明末並非如此。特別是崇禎皇帝,還是個勵精求治的人物,可明朝還是滅亡了。這樣,亡國的責任,就只能歸之於那些披著儒家外衣的小人,提倡荒謬的學說,敗壞了社會風氣,招致了國家滅亡。王夫之所說的披著儒家外衣的小人,指的就是王陽明及其學派。王夫之說,王陽明的學說,傳給了王畿,又傳給了李贄,他們都不去認真研究事物的其真實情況,不顧及道德倫理的約束,放棄自己的社會責任。陸九淵出來了,不久宋朝滅亡;王陽明出來了,不久明朝滅亡。他們對國家的危害,是一樣的(參看王夫之《張子正蒙注•乾稱篇下》)
          誰應該對亡國負責,是長期爭論不休的問題。誰應對宋、明的亡困負責,也並非如王夫之所說。但王夫之對王陽明的批判,其用意非常明白,他要借此喚起知識份子的社會責任感,鼓勵他們同腐敗現象作鬥爭,以維護封建的倫理道德規範,維護封建的社會制度。
         但是,批判王陽明,與老子有什麼關係呢?
          在《讀通鑒論•梁武帝》一節中,王夫之指出,古來最有害的學說有三家:一是老莊,一是佛教,一是申韓,即申不害,韓非為代表的法家學說。三者之中,又以老莊為禍首。因為佛教在中國傳播,起初是依附老莊。而法家學說的發生,在王夫之看來,乃是由於對老莊的流弊矯枉過正。因此,要批判王陽明及其學派,首先要批判佛教;要批判佛教,又必須批判老莊,這叫作“端本清源”。《老子衍》,就是王夫之“端本清源”的最初成果。
埋頭書齋不是王夫之的願望,但殘酷的現實又逼得他不得不和許多人一樣退居山林。在這種情況下,如何安排自己的一生?進而如何看待民族的前途?再進一步,如何看待那幾千年中他們奉為神聖的統治理論?都是王夫之這個當時的熱血青年所面臨的思想問題。是安於隱居生活,從此不問世事呢?還是另有安排?《老子》書中,有許多不滿現實,教人逃避現實的話。封建的知識份子,在他們失意的時候,往往用《老子》這些話來解釋他們的行為,為他們意志消沉、逃避現實開脫。王夫之的同時代人中,有不少人走了這條路。這樣,如何安排自己的一生,如何確定(或者說,是進一步堅定)自己的信仰,都集中表現於如何對待《老子》這部書。因此,寫作《老子衍》,是現實從另一方面提出的要求。
            二
      王夫之說,衍,意思是水流入大海(參看王夫之《說文廣義》)。《老子衍》,就是讓《老子》這股思想的水流繼續行進,找到歸宿。用哲學的語言說,是王夫之要順著老子的思維邏輯,把老子的思想展開,使它發展,貫徹到底,看能得出什麼結果,從而暴露老子思想的謬誤。也就是王夫之在《老子衍•自序》中所主張的:進入老子的營壘,奪取他的所有,暴露他的根據,從而發現他的缺點。這樣,《老子衍》的行文,表面上往往只是在闡發、說明老子的思想,實際上,幾乎時時處處都滲透了王夫之對老子的批評,寄寓著王夫之對老子哲學的褒貶。王夫之的目的,是揭發老子哲學的缺點和謬誤,因此,在行文中又不可避免地穿插著王夫之的即興議論。這種寫作方式,造成了理解《老子衍》的特殊因難。我們不僅要分清,哪些話是推衍老子的,哪些話是王夫之闡述自己思想的。還要分清,在那推衍老子思想的文字中,哪些是王夫之贊成的,哪些是王夫之反對的,哪些僅是一般敍述。這一切,都不能求助於通常的文字注疏,而只能求助於對王夫之思想的瞭解。為此,我閱讀了現存的王夫之的全部著作,以找出理解《老子衍》的鑰匙。幾年來,數易其稿,成了現在這個樣子。不敢說其中的理解一定正確,只能說我為這本小書盡到了努力。雖然如此,錯誤、疏漏一定不少,敬請讀者批評。
      《老子》一書,內容極為豐富。它不僅是一部深刻的哲學著作,而且涉及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因此,《老子衍》也就不得不隨之涉足於所有這些領域。王夫之哲學的主要內容,在《老子衍》中都可找到端緒。
      《老子》五千言,《老子衍》也不過一萬多字,這樣短的文字與它們所包含的內容極不相稱,王夫之的論說,往往極其簡短,有些重要思想只是一筆帶過。為了幫助讀者理解王夫之的思想,我有時也從王夫之其他著作中,搜集了有關材料,去補充王夫之那些簡短論述。
       王夫之對《老子》一書進行了長期研究,對老子思想有他獨到的理解。他對老子的批評,往往象兩個熟人之間的口角,不是當事者,很難理解那些突如其來的話頭。要理解這些話頭,不僅要理解王夫之,而且要理解老子,特別要弄清王夫之心目中的老子。這也不能靠通常的文字注疏,而必須加以解說。所以本書在今譯之後,另加了“解”。
        古代對《老子》的注疏,也可說是汗牛充棟。這些注疏,有
 

如果您對本書籍有什麼問題或經驗,請在此撰寫您的意見咨詢!
您的姓名:


您的評論: 注意: 評論內容不支持HTML代碼!

顧客評分: 差評            好評

請在下框輸入驗證號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