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tice: Undefined index: HTTP_ACCEPT_LANGUAGE in /home/hk2/public_html/catalog/controller/common/header.php on line 6 漢上易傳

出版社

 

漢上易傳

漢上易傳
書名: 漢上易傳
作者 朱震
語言 繁體中文
國際書號: 7532507068
地區 上海
年份
出版社: 上海古籍出版社
平均評分: 暫沒評分

漢上易傳提要  (一)
漢上易傳原序  (三)
漢上易傳表  (五)
卷一  上經乾至履  (四七)
卷二  上經泰至觀  (七九)
卷三  上經噬嗑至離  (一一二)
卷四  下經咸至益  (一四九)
卷五  下經夬至歸妹  (一九一)
卷六  下經豐至未濟  (二二三)
卷七  繫辭上傳  (二四五)
卷八  繫辭下傳  (二六三)
卷九  說卦傳  (二九九)
卷十  序卦傳  (三0四)
卷十一 雜卦傳  (三0八)
卦圖卷中  (三二二)
卦圖卷下  (三四一)
叢說  (三六一)
 

出版說明:
    《周易》是中國傳統文化寶庫中一部重要的文獻,為「五經」之一(另四經是《書》、《詩》、《禮》與《春秋》),對我國古代哲學、音樂、科技、醫學、宗教衆多方面產生廣泛而深遠的影響,兩千多年來始終受到人們的重視。在現代,《周易》研究已成為一門重要學科,國內外學者,愈來愈多地運用新的觀點以及科學方法考察剖析,進行種種探索。目前,《周易》一書風靡全球,引起世界學人矚目。為此特從文淵閣本《四庫全書》中選出四十一种古代《周易》研究著作,匯編成《四庫易學叢刊》,以餉讀者。
    我國古代《易》學源遠流長,大體說來,有象數、義理兩大派別。西漢五經列學官,經學昌盛,學派紛呈,治《易》者分成施讎、孟喜、梁丘賀、費直、焦延壽若干家;東漢則有鄭玄、荀爽、虞翻諸家。他們讀《易》理,大抵注重卦的形象和數字,故稱象數《易》。其著述多散佚,唐代李鼎祚曾加蒐集,收錄在《周易集解》中。
    漢《易》象數愈演愈繁,反而使人難以理解。三國曹魏時王弼注《易》,提出「得意忘象,得象忘言」觀點,黜除象數說,專講義理。然而魏晉玄學風行,因此注中不免有老莊色彩。王書是義理《易》,這在《易》學上是一大轉變。南北朝時,北學宗鄭玄,南學主王弼。唐初《周易正義》,用王弼注(《繫辭》以下諸篇王氏未注,用韓康伯注),由孔穎達作疏,為官定《五經正義》之一,從而王注幾定於一尊,鄭學以至整個漢《易》趨向衰微。
    两宋理學大興,程頤、朱熹相繼注《易》,繼承王氏傳統,但一掃玄學氣息,詳於事理。可是兩家有不同處。程氏說《易》,謂得其義,則象數在其中;而朱氏則認為「先見象數,方得說理,不然,事無實證,則虛理易差」,說明他承認《周易》原是筮書,是比較客觀的。
    宋代還有從象數中衍化出的陳摶、邵雍圖書一派,企圖用數字圖式化講解宇宙構造,後世推演其說者不乏其人。
    程朱理學在宋代以後是封建社會正統思想,所以程朱《易》學也就成為正統《易》學,對後世影響頗大,元明人說《易》多不能出其籓籬。不過義理派中也有解《易》或參證史事的,如楊萬里輩。
    清代《易》學研究出現興盛局面。樸學家們重視古注,經過持續不懈努力,對已湮沒千餘年的漢《易》重加輯錄整理,作出了突出貢獻,替後人研究漢《易》創造瞭有利條件。清人還做了一項有意義工作,乾隆中期,四庫館臣將前此歷代有價值的《易》學著作匯編進《四庫全書》經部易類,其中部分是由《永樂大典》中輯出的珍本,共一百六十六種,無疑是部《易》學叢書,為研究者保存和提供了豐富的系列資料。四庫館臣又撰寫提要,包括已收未收書共四百八十四部,逐一簡介作者生平、本書內容,或考辨真偽、敘述闆本源流,評論得失往往切中要害。當然也應當看到編纂者有揚漢抑宋傾向,對宋《易》評價難免失之偏頗。可是因其《易》學根基深厚,甄別編選精當,可省却學者四處搜羅辛勞;而所作提要,評介群書,尤見精粹,不失為《易》學入門津梁,是當時《易》學領域一項研究成果。
    本叢刊收輯了象數、義理兩派重要著作,諸書卷首提要,與現行《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內容稍有出入,讀者可比較研究。為了便於查閱,各書均編有新目錄置於卷首。至於《焦氏易林》、《京氏易傳》及《皇極經世書》,四庫館臣以為是《易》的支派,移入子部術數類,所以沒有輯入。
    上海古籍出版社   一九八九年五月
 

如果您對本書籍有什麼問題或經驗,請在此撰寫您的意見咨詢!
您的姓名:


您的評論: 注意: 評論內容不支持HTML代碼!

顧客評分: 差評            好評

請在下框輸入驗證號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