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tice: Undefined index: HTTP_ACCEPT_LANGUAGE in /home/hk2/public_html/catalog/controller/common/header.php on line 6 易傳與道家思想

出版社

 

易傳與道家思想

易傳與道家思想
書名: 易傳與道家思想
作者 陳鼓應
語言 繁體中文
國際書號: 9787100051637
地區
年份 2007
出版社: 商務印書館
平均評分: 暫沒評分

目錄
北京商務印書館修訂重排版序
臺灣商務印書館1993年版序
第一部分 <彖傳>的主體思想:道家的宇宙觀
<彖傳>與老莊
<彖傳>的道家思維方式
第二部分 <象傳>、<文言>解《易》的道家傾向
<象傳>中的道家思維方式
<文言>解《易》的道家傾向
第三部分 <繫辭>與稷下道家
《易傳•繫辭》所受老子思想的影響
《易傳•繫辭》所受莊子思想的影響
論<繫辭>是稷下道家之作
《易傳》與楚學、齊學
第四部分 帛書<繫辭>與道家傳本
馬王堆出土帛書<繫辭>為現存最早的道家傳本 
本書的出版,在觀點上,一反眾說。書中所展示的論點,不僅打破了學界公認的看法,也推翻了二千年來經學傳統的舊說。
 
《易傳》的哲學思想,是屬於道家,而非儒家。這對於專家學者們的既定看法,是一個巨大的挑戰,這觀點之所以一時難以令學界接受,主要在於人們安於習見,再則由於學人未及留意稷下道家的作品和馬王堆出土的珍貴文獻(其中的帛書《黃帝四經》與帛書《系辭》最關緊要)。學界一般人一提起道家,就立即想起老莊(而且誤以為老莊思想是消極的),而未及想到作為百家爭鳴主流思潮的稷下道家,或因之而盛傳於齊、楚文化領域的黃老學派。因此就不曾注意《彖傳》尚剛與稷下道家尚陽思想的內在聯繫,以及《系辭》主“天尊地卑,貴賤位矣”之源於黃老學派。
 
近年來,我發表了多篇論文,提出了兩個主要的論題,一是道家主幹說,一是《易傳》為道家學派作品。這兩個論題都引起了學界相當的關注與討論。本書的內容專門是關於後一論題的。現在借著寫序的機會,談談我研究《易傳》與道家關係的過程。
 
我對《易傳》感興趣,在很大程度上是受了八十年代大陸學者重視《易傳》研究的影響。大陸學者都很強調《易傳》在先秦哲學史上的地位,如有學者認為它是整個先秦哲學發展的高峰,而更多學者則認為它和《老子》一起分別代表了儒道兩家不同的辯證法體系。對於前一種看法,我認為,就思想系統的原創性和完整性而言,《易傳》都不如老莊。老子創建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哲學系統,他所使用的許多概念、範疇後來都成了中國哲學史的主要概念、範疇,從思想內容上來看,老子哲學的核心──道論部分,天地人一體的思想結構,構成了一個非常完整的哲學系統。而莊學將老子客觀之道內在化而為人的一種心靈境界,其天人合一的境界哲學,其思想意境的高遠深邃,則老不如莊,而《易傳》的哲學成就,更難以望其項背。
 
至於學界普遍認為中國兩大辯證法體系:以道家主柔,儒家主剛。對這種說法我一開始便抱一種懷疑的態度。其一是先秦儒家並沒有建立一個自覺性體系,其二,先秦辯證法體系只有一個,即從老子(包括莊子)至易傳(易經只有萌芽性觀念),它們的思維模式基本上是同一的,如每物都有對立面,而對立面之間相互依存,又相互轉化,且以循環往復,終而復始之方式進行。至於尚柔、尚剛只是此一體系內的不同側重面。就道家來說,老子尚柔,莊子則不然,他從對待關係中超脫出來。儒家也從未有尚剛之說,先秦儒家典籍從未有剛柔對舉之例,更未有於剛柔對立中尚剛之主張。在先秦文獻中,若有崇陽尚剛之說,有而且只有稷下道家的作品──《管子》的《樞言》等篇。因此,主柔、主剛乃是道家體系兩個側重面。
 
1987年底,我參加山東大學主辦的“濟南國際周易學術討論會”並應邀在大會開幕式上作了一個簡短的發言,首次提出《易傳》是道家系統的作品而非古今學者所說的“儒家之作”。在這前後由於備課的緣故,反復閱讀了《系辭》,發現其中儒家影響的成分遠不如想像的那麼多,比較起來,與老莊在思想、語意方面的關聯要為突出。於是,便費了一、兩個月的時間寫了《系辭所受老子思想的影響》一文。我列舉了《系辭》中十三個重要概念、觀點或學說,指證其淵源於原始道家。此文可以說主要是從天道觀方面論證《系辭》為近於於道家系統的著作。接著,我又寫了《系辭所受莊子思想的影響》一文。1990年初,我在香港中文大學做研究,三個月中,集中研究《彖傳》,發現其中對乾卦的解釋中有許多非常熟悉的語詞概念,如“性命”、“太和”、“雲行雨施”、“品物流形”、“大明終始”、“乘龍禦天”等,都與《莊子》相關。尤其《彖傳》中反復出現之特殊用語──“消息盈虛”、“終則有始”等,亦多見於《莊子》書中,卻不見於同時代其他諸子書中。它們之間的這種相似引起了我很大興趣,於是寫了一篇《彖傳與老莊》。以前有學者雖注意過《彖傳》與老子的關係,但並未涉及莊子,本文首次提出了《彖傳》與莊子的關系。
 
我起初對道家的研究,主要限於老莊。而這時,也擴大到了稷下道家和黃老學派的研究。1990年秋冬,在北大開“稷下道家”課程,這期間認識到:第一,稷下道家是戰國中後期哲學發展的主流,這一領域以前常常被忽略;第二,其影響除法家外,也及於儒家兩位大師孟子、荀子;第三,《管子》書為稷下學宮作品的總匯,其中稷下道家作品不限於《心術》上、下、《白心》及《內業》四篇,還包括《水地》、《宙合》、《樞言》、《形勢》、《勢》,《正》、《九守》、《四時》、《五行》等。它們多以道、虛、靜、自然、無為等為思想主體,老子的重要思想的影響見於各篇。
 
至於《易傳》與稷下道家的關係,也在這時受到注意。《史記》和《漢書》都曾記載孔子以後易學的傳承譜系,這個譜系未必全部可信,但是其中大多為楚、齊兩地之人,卻值得注意。加之漢代易學又源於齊,因此,《易傳》與楚、齊文化的關係應該引起格外的關注。高亨先生曾從用韻的角度指出《彖》、《象》二傳是楚人的作品,這有兩種可能性:一種是楚人在楚地所作;另一種是楚人遊齊之作。《彖傳》在解釋革卦時說:“天地革而四時成,湯武革命,順乎天而應乎人。”這裡提到湯武革命,與齊國田氏伐薑的行動或許有關。《孟子》中講到湯武革命時,就是出現在與齊宣王的對話中。另外,齊文化的開放性、尚功思想以及精氣說,這與《易傳》特別是《系辭》的傾向是一致的。
 
這之後,我又開了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書《黃帝四經》的課程。我同意唐蘭先生的看法,認為它應是戰國早中期的作品。這部新發現的珍貴文獻與《易傳》也有密切的關係。具體地說,《黃帝四經》中推天道而明人事的思維方式、陰陽剛柔說、尚功及貴賤有位的思想,與《系辭》是有一脈相承關係的。更值得注意的是,《系辭》有多處特殊用語與《黃帝四經》非常接近,一處是“彌綸天地之道”,《黃帝四經》作“麋論天地之紀”;一處是“曲成萬物而不遺”,《黃帝四經》作“物曲成焉”。此外,《黃帝四經》:“天地位,聖人故載”,《系辭》引作:“天地設位,聖人成能”;《黃帝四經》:“方行不留”,《系辭》引作:“旁行而不流”。凡此,尤能表明兩者間的聯繫。由《系辭》再上溯至《彖傳》、《文言》,同樣也受到了《黃帝四經》等黃老思想的影響。
 
習見的破除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譬如,從漢代起,人們就認為《易傳》是孔子所作,其後經過宋代歐陽修、清代及現代學者的懷疑、考證,大部分學者都已經接受了《易傳》非孔子作的觀念,但仍然有少數學者持守舊說。要證明《易傳》不是儒家作品,而是道家著作並使之為學界所接受,其難度比認為《易傳》非孔子作要大得多,其衝擊力也要大得多。
 
考察一部作品的學派傾向,我們應著重於它的主體思想。戰國中後期的思想都有融合性的特點。如稷下道家就以老子哲學為主,吸收了法家、儒家、陰陽家等的思想。同樣,荀子以儒家倫理為主,也大量吸收了道家思想。就《易傳》而言,無疑以《彖傳》、《系辭》的思想性最強,它們將《周易》這部蔔筮之書哲理化,意義重大。就《彖傳》而言,它出現於孟子之後,卻一點不提儒家的中心觀念仁和義,卻對孔孟都不講的宇宙觀(天道觀)方面的內容感興趣。以其思維方式與哲學概念等來看,與道家思想一一相應,而與儒家無涉。《系辭》形成比《彖傳》晚,其思想的涵容性更強。但其主要部分無疑是形上學與宇宙論,從概念上來說,就是太極、道、陰陽、精氣這些內容,它們與道家有密切的關係。若從司馬談《論六家要旨》所論述的“道家”之特點來看,就更清楚地看出“道家”(或確切地說黃老道家)之成為《系辭》的主體思想。
 
與本世紀初不同,在目前的研究中,我們應對近幾十年來出土的文獻給予足夠的注意,這樣可以豐富視野、開闊認識。如《系辭》中“貴賤有位”的思想,學者多以為從儒家而來,但實際上,先秦諸子除莊子外,都強調貴賤觀念。在黃老學派作品《黃帝四經》中,一再宣稱:“貴賤有恆位”、“貴賤有別”、“貴賤必諶”。同時,稷下道家重要代表作之一的《心術》篇,也有“貴賤有等”的主張。
 
1992年8月底,我有幸參加湖南省博物館舉辦的“馬王堆漢墓帛書國際學術討論會”,會中意外地取得剛出版的《馬王堆漢墓文物》,書中收集許多出土的原物照片,其中以帛書《系辭》的原件照片及釋文首次公佈,尤為珍貴。帛書《系辭》的發表對於我們研究《易傳》更具有重大意義。這一個較通行本為早的《系辭》本子,具有更明顯的道家傾向。1993年,我在《哲學研究》上發表《馬王堆出土帛書〈系辭〉為現存最早的道家傳本》。接著我還在《道家文化研究》第三輯(馬王堆帛書專號)發表了《帛書〈系辭〉和帛書〈黃帝四經〉》、《帛書〈繆和〉、〈昭力〉中的老學與黃老思想之關係》(它雖不屬於通行本的《易傳》,但也是一篇解《易》之作,通過它,可以瞭解秦漢間的易說與道家黃老之學的關係。)等文章。1994年春夏間,我陸續寫成《帛書〈系傳〉與今本〈系辭〉──再論帛書〈系傳〉為道家之傳本》、《〈二三子問〉、〈易之義〉、〈要〉的撰作年代以及其中的黃老思想》這兩文是本書最後完成的兩篇。
 
本書所收各篇文章寫成的時間不一,因而各篇之間頗有些觀念與論點曾反復出現,這一方面也是由於我對它們的重視故而一再強調的緣故。本書的寫作前後歷時五六年,這期間,我先時集中在討論老莊哲學對《易傳》的主導作用,其後才注意到道家黃老學派對它的影響,由這些論文發表的時間可以看出我研究道家及其與《易傳》關係的過程。我對《易傳》的研究重點在於《彖傳》和《系辭》,這是由於它們在《易傳》各傳中哲學意味最濃,對後世的影嚮也最大的緣故。《彖傳》的自然哲學,與早期道家屬於同一思想系統,其主剛說則與稷下道家全然相通。其後的《系辭》則趨駁雜,它反映了戰國後期各家融匯的趨勢;它以老子道論為核心,並組合了莊子的“太極”概念和言意論,以及稷下道家的精氣說和稷下學宮的主變、革新、開拓功業的風尚。總之,它融合齊楚道家的特點而吸收陰陽、儒、墨各家之說匯萃成篇。本書的研究未涉及《說卦》、《序卦》、《雜卦》三篇,主要是因為這三篇的思想內容較貧乏和單調。
 
本書系統地論證了《易傳》(最為主要的是《彖傳》與《系辭》)為道家的作品。它的呈現也為道家主幹說提供了更加有力的論據。
 
在本書的寫作過程中,我要特別感謝王博博士,他是一位研究老子和黃老之學有特殊成就的青年學者,他的博士論文《老子思想的史官特色》,對於《老子》成書早期說具有突破性的學術價值;他對黃老之學也有精到的見解,對本書收錄的每一篇文章,我都曾與他進行過反復討論,得到了他提供的許多寶貴的意見;胡家聰先生是當前研究管子最專精的學者,我對《管子》及稷下道家的研究時常向他討教;王葆玹教授也經常與我交換意見,《文子》書中的尚陽思想就是他首先告訴我的,其後我又在《管子.樞言》和《四時》、《五行》中發現了稷下道家的尚陽思想。本書附錄部分,徵得胡家聰先生和王葆玹先生的同意,收進他們的大作,俾供讀者參考,在此表示謝意。最後我還要感謝《道家文化研究》主編助理沈紅宇,她為本書的編輯出版做了大量的文案工作。
 
第一部分 《彖傳》的主體思想:道家的宇宙觀
第二部分 《象傳》、《文言》解《易》的道家傾向
第三部分 《系辭》與稷下道家
第四部分 帛書《系辭》與道家傳本
第五部分 帛書《易》說與黃老思想
 
附錄
 
附錄一 《彖傳》、《系辭》重要哲學概念與道家關係簡表
附錄二 《系辭》學派性質的討論
 《易傳與道家思想(修訂版)》從哲學議題、思維模式以及萬物起源說、自然循環論、陰陽氣化論、天人一體觀、變化發展觀、樂天知命的達生觀和剮柔相濟說等各階層中的概念、範疇和命題,論證《易傳》各篇哲學思想從屬於道家學脈。
 
本書重點在於討論易傳的學派性質。自漢代以來,學界無不誤認易傳為儒家作品,本書一反眾說,從內證與類書中提出大量的原始材料,詳盡地指證易傳哲學的重要概念、範疇及學說均淵源於到家,從而論證易傳是屬於道家系統的作品。此一論點,對兩千年來經學傳統是一項空前的挑戰,而在學術史上更有多大突破性的意義。
如果您對本書籍有什麼問題或經驗,請在此撰寫您的意見咨詢!
您的姓名:


您的評論: 注意: 評論內容不支持HTML代碼!

顧客評分: 差評            好評

請在下框輸入驗證號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