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tice: Undefined index: HTTP_ACCEPT_LANGUAGE in /home/hk2/public_html/catalog/controller/common/header.php on line 6 中國漢代神仙家之神仙方術考—— 周易參同契研究

出版社

 

中國漢代神仙家之神仙方術考—— 周易參同契研究

中國漢代神仙家之神仙方術考—— 周易參同契研究
書名: 中國漢代神仙家之神仙方術考—— 周易參同契研究
作者 胡仲實
語言 简体中文
國際書號: 9629642382
地區 香港
年份 2005
平均評分: 暫沒評分

向序                                                                                                           (1)
自序                                                                                                           (4)
第一章  魏伯陽其人其書                                                                         (1)
    一、魏伯陽生平考                                                                              ( 2)
    二、《參同契》之寫作時段與版本考                                               (5)
    三、“古記題龍虎”考                                                                            (11)
    四、神仙信仰與神仙家之形成考                                                       (15)
    五、魏伯陽思想體系考                                                                       (23)
第二章  漢代之儒學、易學、方技與黃老之學                                     (28)
    一、漢代之儒學                                                                                   (29)
    二、漢代之易學                                                                                   (37)
    三、漢代之醫學                                                                                   (41)
    四、漢代之黃老之學                                                                           (62)
第三章  《參同契》之人體與生命論                                                    ( 71)
    一、生命起源論                                                                                   (72)
    二、生命延續論                                                                                   (75)
    三、魂與魄二元組合之人體論                                                           (79)
    四、人體調控中樞論                                                                           (83)
    五、人體生物場及氣血論                                                                  ( 89)
第四章  《參同契》之神仙方術                                                             (104)
    一、自然調節法                                                                                   (105)
    二、吐納導引法                                                                                   (107)
    三、內丹合成法                                                                                   (115)
    四、外丹合成與服食法                                                                       (122)
    五、養生三原則與順其自然法                                                           (128 )
第五章《參同契》探索餘論                                                                   (137)
   一、《參同契》的概念與邏輯推論                                                    (138)
    二、《參同契》之特殊表達方式                                                       (145)
    三、經絡學說之生理窺探                                                                   (149)
    四、三五與一,宇宙間之平衡律與不平衡律                                   (163)
    五、“天人合一”新義,物種的多樣性與多樣性中之同一性            (167)
    六、結束語                                                                                           (169)
  

    附錄:
    (五代)彭曉《周易參同契真義》                                                        (175)
        周易參同契注釋卷上                                                                        (176)
        周易參同契注釋卷中                                                                        (198)
        周易參同契注釋卷下                                                                       (219)
    鼎器歌                                                                                                    (226)
  後記                                                                                                          (229)

       向  序
       我曾經是一位醫務工作者,我的青年時代畢業于湖南中醫學院。後因出國繼承一筆遺產,遂移居香港,改行從事商業。

       為了報效鄉里,我在湖南進行一些投資,也在香港經營了其他一些業務。但我畢竟是一位文人出身的商人,我的故國情結和對祖國傳統文化的一往情深,促使我棄商從文,利用我手中的資金,在香港註冊了新風出版社,試圖利用傳統文化這條精神紐帶,凝聚海內外一切愛國的華人,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作出自己的貢獻。

        鑒於祖國大陸正在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過渡的轉型時期,致使許多企業為了追求利潤,出現了“一切向錢看”的傾向,特別是出版業。在這個行業裡,過去一直受人尊敬的學術著述,由於審稿難,週期長,而且成本高,有時還虧血本,遂被我的同行們,視為“燙手的山芋”。無人敢再問津了。在這些燙手的山芋中,絕大部分是50年成長起的老專家、老教授的畢生心血,在大陸的機關和學校中,雖設立不少名目的出版基金,但由於政策是向在職人員傾斜,向年輕人員傾斜,這些已近暮年的離退休人員是很難申請得到的。為了搶救遺產,也為了扶助這些弱勢群體,我也略盡綿力,向這些老人傾斜,胡仲實老教授就是我所扶助中的一個。近年采,我為他出版了《中國古代醫家與道家之人體學與生命學》、《中國古代性文化、性文學史綱》、《春坭集》以及《中國漢代神仙家之神仙方術考》等專著共四部。

        特別是行將出版的這部《神仙家之神仙方術考》,因為它涉及到我的本行專業,閱讀之後,深受鼓舞。中國傳統之中醫文化,是一門博大精深的醫學寶庫,它捍衛了我國數千年
來廣大人民的身體健康,其中的“人與天地相參,與日月相應”的醫哲學命題,為我國中醫學的發展,奠定了一個堅實的理論基礎。本書在這方面的論述,我認為是的當的。除此以外,作者在自序中所列舉的三項心得,雖然醫院的專家們說 “頗有新意”,我覺得應將“頗”字,應改為“饒”字。“饒”者,多也;因為它不僅涉及中醫學,而且旁及漢代的儒學、易學、方技與黃老之學等多門學科。其中對我國古典思維形式的探索和對宇宙間平衡律與不平衡律的關係,都是創新,是獨具慧眼的灼見,而非拾人牙惠之人云亦云。在中醫學的基礎理論方面,它把漢代中醫學基礎現論歸納為經絡學說、髒象學說、五運六氣學說,以及脈象學說,而且還具體解釋了中醫診斷學中的“八綱”(陰陽、表裡、寒熱、虛實)與 “四法”(望、  聞、  問、  切),  簡明、扼要,亦甚得體。至於自序中的三項心得,雖然都屬假說,但均有一定的文獻依據,仍應算是一種邏輯上的演繹推論,並非憑空虛構,想當然爾。

        其中關於人體第三內循環系統的發現,我認為是一項重大的科研發現,它不僅豐富了中醫的人體學,而且還揭開了《參同契》的丹合成術的核心秘密。陽維與陰維,本來是位於人體東面兩側的兩條平行的經脈,由於有帶脈的搭橋,才使兩脈溝通,形成一個新的圓周形的循環系統。“龍西虎東,建緯卯酉”,就是指帶脈,這條具有關鍵性的仲介性經脈。至於龍虎咀嚼與刑德並會,從經文中看,可能是完成了這個系統的上半圓內,因為經文內有“熒惑守西,太白經天”的詞句,這樣即可激醒處於假寐狀態之“真人”(人體調控中樞),又可彌補小周天內所出現的矢衡。當然,龍虎的運行的方式是沿抛物線還是水平線,或者二者兼有,也是一個可以繼續研究的問題。至於經絡運行的載體,依附於細胞膜上的受體一說,尤其令人振奮;經絡運行的裁體,長期以來一直是國內外學者,普遍關心的一個重大學術問題,聚訟紛紜,莫衷一是。受體論一說如果成立,那將是中醫學研究的一大突破。所以我十分讚賞這一大膽的構想。

        書稿讀完後,總的印象是,它不僅資料翔實,而且視角新穎,方法獨特,內容豐富,是近年研究我國傳統文化不可多見的一部好書,對季這一新著,我準備按非常規辦法處理,除不索出版津貼外,還將付給一定的稿酬,以便在一片抖錢袋的喧囂聲中,也給那些長年默地筆耕在書房裡的老先生們,透露一點春意。

        向楚新
        2005年7月

           自  序

        這部書,是繼我與鐘海青教授和王甲輝副教授合作主編中國古代醫家和道家之人體學和生命學——<周易參同契窺探>》後的又一部新著。
        在編寫前書時,由於學院的軟硬條件均甚欠缺,如沒有生物系,館藏醫書甚少,加以時間倉促,因此有很多問題沒有深入研究,甚至還有錯誤,所以書成之後,一直是我的一種心病。
        2003年,我因肺部長了一個瘤子,住進了中醫學院的一家附院。為了了卻一椿心願,並配合醫生的治療,我學習了中醫學的一些基本知識,深受啟發,頗有心得。於是重拾舊稿,細加斟酌,遂成此五章,並編輯成帙。定名為《我國漢代神仙家之神仙方術考》副標題為《周易參同契研究》。
        神仙家,是兩漢時期興起的一個醫學群體,成分複雜,包括有醫家、道家、雜家和術士,但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目標,即研究人體的長生術,在當時屬“黃老之學”範疇;黃,即黃帝,相傳醫學之祖;老,即老子,相傳為道學之祖。顧名思義,所謂“黃老之學”,亦即醫學與哲學兩結合的產物。這是就知識體系而言。若從神仙家的家數而言,則顯然來自民俗中神仙信仰。兩漢以後,隨著道教的興起,神仙信仰遂為道教和盤吸收,神仙家一詞,遂湮沒無聞,鮮為人知了。
        為了弄清楚由神仙信仰到神仙家的形成等一系列問題,本書圍繞著魏伯陽其人和《參同契》其書,作了一系列考證。雖雲淺,但為我後篇立論與闡述,提供極大的方便。
        第二章是承繼承第一章的餘緒,對《參同契》產生的學術背景,作一概括論述,世傳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這是表面現象,而骨子裡的原因,是因董仲舒的儒術和以他為領袖的今文學派裡,已相容了諸子百家。這是理解為什麼魏伯陽能“博瞻文詞,兼通緯候”,並在漢儒“天人合一”的思想的影響下,寫成《參同契》這部奇書的關鍵。
        第三章與第四章是本書的重點,第三章為理論,第四章為方法。在第三章裡,我的最大收穫是發現了《參同契》所發現的人體自然調控中樞;“真人”。它是根據天體運行的節律以調控人體氣血運行節律的調控中樞,只有在這種人體自然調控中樞失靈的情況下,才需要藥物調節和神仙術——人工調節。而這種人工調節的最終目的,仍然是恢復“真人”的自然調節功能。
        現代醫學認定,人體記憶體在有兩種生物鐘,一種是對人體生命週期規定的生物鐘,它存在於釉胞核中的基因DNA內,是保存並傳遞遺傳信息的物質基礎。人體壽命的長短,均由它所決定,或稱基因生物鐘;另一種是睡眠與覺醒的生物鐘,是美國學者的發現,它存在於人體大腦組織的視交叉上核區域,是由松果體分泌的一種激素對它進行控制。此外,我國漢代的神仙家還發現人體內還存在有一種根據天體的遠行規律,以調節人體內生理動態平衡的調控中樞。《參同契》把它擬人化,稱之為“真人”,認為它位於人體大腦深處之“神德居”內“神德居”有人認為是泥丸宮,我猜測當亦為大腦中之松果體,它的運行規律,是受天體運行的節律所制約的,由於天體運行的節律是不等速的,人體生理的遠行的節律,也必須相應地進行調整。調整的原則是“四肘宜順,與氣相得”,因為“人與天地相參,  日月相應”,故天體運行的節律對人體來說具有絕對的權威性,“順之者昌,逆之者亡”。從這一角度來看,負責調節人體生理運行節律的調控中樞,也是一種生物鐘,而且也是一種應激生物鐘。
        在學習中醫學和研究《參同契》中之內丹含成術中,我還朦朧地意識到在人體經絡中除有“小周天”、“大周天”兩個循環系統外,似乎還存在有第三種循環系統,這個系統是由陰維、陽維與帶脈共同組成的一個內循環系統。
        由於“陽維陰維者,維絡於身,溢畜不能環流灌溉諸經者也。故陽維起于諸陽會也,陰維起于諸陰交也。”(《難經•廿八難》)故【三點水+頁】帶脈聯繫。而帶脈則是橫於腰腹、交會奇腰側足少陽,  主約束諸脈,並與各經從橫向發生聯繫的唯一條經脈。《素問•痿病》“陰陽、沖脈……皆屬於帶脈,而絡於督脈。”《難經•廿八難》;“帶脈者,起于季脅,四身一周。”從陰維與陽維“維絡於身”,能“溢畜”又不能“環流灌溉諸經”的性質采看,由它與帶脈組成的這個內循環系統,應該是一種備用系統,或者說“應激系統”,它是在十四經脈不能正常運行的條件下,用以調節小周天的運行節律與線路的。因為陽維維絡於督,而陰維則維絡于任也。《參同契》內丹含成之訣竅“子當石轉,午乃東旋”,就是居用了這個備用系統的。“龍面虎東,建緯卯酉”,即是強化帶脈這種橫向的聯繫作用,使之與陰維、陽維形成一個新的循環系統,作為對任督二脈內迴圈的補充。
        最後的一點心得,是我在研讀《經絡學》第七章“經絡的現代研究”後,所產生的一種大膽設想,我認為“關於經絡實質的假說”,除經絡中樞神經系統相關說;經絡與周圍神經系統相關說;二重射與軸索反射接力聯動說;第三平衡論;經絡與進行論;生物電磁場假說;細胞直接通話說;經絡與肌肉相關說等等以外,似乎還可以增加一種受體說。受體是一種鑲嵌在某種特殊細胞細胞膜上的一種特異的化學分子。它能與相應的配基發生特異性結合形成複合物,這種複合物的形成,又是一種可逆反應,隨著配基的變化,它又可以隨時解離,受體與體內的激素與神經遞質相結合後,可引起一系列的生化反應。因此我認為受體即經絡運行的載體,經脈中穴位,即由某種鑲滿各種受征的特殊細胞所組成聚焦體(詳見後章)。對受體的研究,是現代分子生物學所取得的重大成果,我認為這些重大的科技成果,對控討經絡實質是大有裨益的,所以提出了受體論一說。
        我對博大精深的中醫學,僅略知皮毛,上述由一個外行人所說的內行話,當然純屬臆測。當我把這臆測請教于醫院的專家們時,他們都採取慎重的態度,即不完全肯定,也不完全否定,個別人說頗有新意,“頗有新意”對於我這個剛剛入門的學生采說,已經是很大的安慰了。
        本書除上述頗有新意者外,還對《參同契》的古典思維形式反其特殊的表述方式,也作了一些探討,當然不是專題研究。據我院語言學專家楊煥典教授說:“要說清楚這些問題,非寫一部專著不可!”而我已年近八十,且身患惡疾,日薄西山,人命危淺,朝不慮夕,剩下的課題只好留給後人去做了。何況它已超越了《參同契》研究的範圍。是為序。

        2005年6月於病榻

如果您對本書籍有什麼問題或經驗,請在此撰寫您的意見咨詢!
您的姓名:


您的評論: 注意: 評論內容不支持HTML代碼!

顧客評分: 差評            好評

請在下框輸入驗證號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