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tice: Undefined index: HTTP_ACCEPT_LANGUAGE in /home/hk2/public_html/catalog/controller/common/header.php on line 6 中華道學通典

出版社

 

中華道學通典

中華道學通典
書名: 中華道學通典
作者 吳楓
語言 简体中文
國際書號: 7805709947
地區 海口
年份 1994
出版社: 南海出版社
平均評分: 暫沒評分

第一部  道學經典釋讀
一  《道德真經》釋讀
《道德真經》簡說(3)
上篇
道經
一章(5)
二章(5)
三章(5)
四章(6)
五章(6)
六章(6)
七章(7)
八章(7)
九章(7)
十章(7)
十一章(8)
十二章(8)
十三章(8)
十四章(9)
十五章(9)
十六章(10)
十七章(10)
十八章(11)
十九章(11)
二十章(11)
二十一章(12)
二十二章(12)
二十三章(13)
二十四章(13)
二十五章(13)
二十六章(14)
二十七章(14)
二十八章(14)
二十九章(15)
三十章(15)
三十一章(16)
三十二章(16)
三十三章(16)
三十四章(17)
三十五章(17)
三十六章(17)
三十七章(17)

        中華道學文化內涵廣博,自成體系,歷史悠久,影響深遠,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以先秦道家思想學說為基礎,在漫長的歷史演進中,承繼儒、墨諸家學派的某些論述主張,又吸收了佛教等外來宗教的一些思想主張,逐漸演變發展而成為具有獨立特色的文化載體。
        道學文化載體是以道教為依託發展起來的。道教是中國固有的傳統宗教,淵源於古代的巫術,先秦時的陰陽五行學說,秦漢時的神仙方術。西漢黃老道是早期道教的前身。東漢時張陵倡行“五斗米道”,奉老子為教主,道教逐漸形成。東漢出現的“太平道”為早期道教的主要派別。中經三國、兩晉、南北朝得到進一步發展,到隋唐、五代、宋元時期更加興盛,構成與儒、釋兩家鼎足之勢,在“三教”中具有突出地位。明代中葉以後,逐漸走向衰落。在道教的長期發展演變過程中,積累了與儒、釋經典相媲美的道藏典籍文獻。許多道教學者著書立說,闡釋道義,宣揚道教思想,其中包含著重要的哲學思想、道德標準、倫理觀念以及文化養生學說,有著廣泛的群眾基礎。超然物外的主張成為世人的處世哲學,清靜無為的思想被改造成為帝王的統治權術,心性修養的方法成為人們祛病養生之道。道學博大精深的思想體系,隨著歷史的推移發生了多方面的演變,直至當今世界範圍內出現了“老子熱”、“道學熱”,並且引起社會科學家、自然科學家以及醫藥專家學者們的廣泛關注,成為人體科學研究重點工程的主要內容。在日益緊張的社會生活中,人們越來越多地憧憬道家的“返樸歸真”思想,回味道學的文化韻味,以改造充實豐富多彩的現實人生。
       道教的基本信仰和教義是“道”,以“道”為造化之根,神明之本,天地之元。宣揚以神秘方術求得長生不死、度世成仙的觀點。提倡修煉丹藥,宣導祈禱、禮懺、符咒等宗教形式。道學哲學思想體系以《老子》為核心,由東晉葛洪奠定。葛洪在《抱樸子•內篇》中把道教的理論提出“玄”的本體概念,在方法上提出“思玄”之道和“守一”之道。超自然的“玄”,是道教思想體系的核心。道教道德觀中有許多戒律,即所謂五戒、八戒、二十七戒乃至一百八十戒。戒是禁惡之意,與之相對為善,所以十惡與十善相提並論。戒殺生、葷酒、偷盜、邪淫、不忠、不孝以及口是心非等,這與世俗道德觀念相一致。道學文化一經確立,就有其自身獨立特色的發展歷史,又形成了具有道家特色的文學藝術、戲劇、小說、繪畫、雕塑、建築等。道家對人生奧秘的揭示十分深刻,老子提出的“身重於物”、“上德若穀”、“柔弱勝剛強”等處世立身之道,已成為人們關注的熱點問題;對人體內在養生,則以“道法自然”、“少私寡欲”為出發點,形成一套完整的養生理論與方法,人們賴以保健長壽的中華氣功是源於道家思想。因之,道士們專心致志、刻苦修煉的精神與毅力,融鑄了中華民族的進取精神;道士們的氣功、導引、胎息、辟穀等養生長壽方法,對中華民族的繁演發展起了不可忽視的積極作用。
       道家的處世哲學、人生反省的思想內容不僅引起了漢族各階層人們的共鳴,而且在長期歷史演進中也成為其他少數民族共同接受的宗教信仰。道家沒有儒家的華夷之辨,自然為少數民族所接受,不會引起他們的逆反心理。因此,道教對於國內各族具有更大的涵容面,滲透到中國古代社會各民族、各階級、各階層之中,具有超越時代、超越民族的鮮明特色。
          歷史上的道家思想,既受統治階級推崇,又可成為被壓迫者進行鬥爭的思想武器。老子的“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責難得之貨,使民不盜”思想,曾為明智的統治者所接受,並加以推崇。漢文帝親自向河上公請教《老子》,漢桓帝信奉黃老之術,因而道家創始人老聃是從東漢開始正式成為宗教偶像。後來的君主如唐玄宗李隆基、宋徽宗趙佶、蒙古成吉思汗以及明太祖朱元璋,都是拜倒在“太上老君”的腳下,成為道教的忠實信徒,用其所需,作為治國安邦的思想基礎;下層黎民百姓也往往以道教為精神寄託,爭取社會生存條件。東漢張陵創立天師道,很受百姓的歡迎。後來張債利用天師道發動起義,東晉時孫恩、盧循起義,仍以天師道為號召。由此可知,道教思想已成為勞苦群眾進行鬥爭的思想武器。這是歷史的存在,值得認真研究。
          總之,道學思想文化體系,是與儒釋兩家共同凝築成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炎黃子孫世代相承,影響著中華民族的國家、社會與家庭的生活,成為當今中國人文學科的重要組成部分。長期以來,對於老子及其道學思想文化研究成果不少,但多局限於單一學科,或只是研究老子的哲學思想、文學思想,或是管理思想、治國之道、用兵之法,以及氣功養生與宗教人物思想派別等,綜合的整體的系統的深入研究還很不夠。為此,我們經過較長時間的準備,對道藏文獻典籍作了認真的研究,同時參考了已有的研究成果,繼《中華儒學通典》之後,又編輯出版了這部《中華道學通典》。這是一部大型文化思想類書,如果能對讀者的學習與研究起到知識資訊庫的作用,則感到莫大的欣慰。其中諸多不足之處,懇請方家斧正。
         1993年10月
 

如果您對本書籍有什麼問題或經驗,請在此撰寫您的意見咨詢!
您的姓名:


您的評論: 注意: 評論內容不支持HTML代碼!

顧客評分: 差評            好評

請在下框輸入驗證號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