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留侯天師世家註

留侯天師世家註
書名: 留侯天師世家註
作者 張金濤
語言 繁體中文
國際書號: 9624750580
地區 香港
年份 2004
出版社: 香港銀河出版社
平均評分: 暫沒評分

目 錄 

 卷一 原序
為《留侯天師世家言主》序
校言主 說明  
原序: 
重修留侯天師世家張氏宗譜序
宋太師同平章事萊國公涇野呂文穆公序
宋少保右丞相信國公吉州文文烈公序 
明翰林傳講學士,中順大夫知制誥同修國史
兼太子贊善大夫,金華宋濂序
明史官眉山蘇伯衡序 
四十三代真人耆山公序
四十三代真人耆山公後敘 
廣東鎮守兵備道副使,金溪龍崗徐善慶序
明欽差巡按直隸廣東福建,傳經筵雲南道監察
禦史、豫章喻文偉序 
明工部尚書王德新序 
太子太保文淵閣大學士海甯陳世倌序 
江西督糧道署按察使沈榮昌序 
乾隆庚午重修、監茲公後序  
忠房映套序
重修留侯天師世家張氏宗譜凡例
增刪舊例二十則
天師百世譜派
族譜論說
得姓受氏說
得姓郡望說
卷 二 考 贊
祠廟府第建置考
歷代宮府觀建置沿革考
上清龍虎山圖
《道藏》第二十九福地
禦制樂善堂集留侯贊
明太祖賜二十代天師贊
安止公像贊
翊印公像贊
義邦公像贊
世傳官私印劍考
卷三 綸言恩命錄
綸言恩命錄• 上帙(國朝) 
綸言恩命錄• 下帙(歷朝) 
歷代墓地考 
始祖留侯墓地辯
卷四 藝文集錄
一、雜文
二、詩詞
卷五 世 系
—、本源世系(—至十世)
二、天師世系(一代天師至六十一代天師)
卷六 續 記
—、續天師世系
二、中國龍虎山天師道大事年表
三、重要歷史資料選輯

   漢文成留侯張良,“運籌於帷幄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乃是一位名貫古今,婦儒皆知的軍師。而漢天師張道陵是留侯位下第十世裔孫,知道的人恐怕就有限了。校注這本書,再現了這一段歷史,此功之一也。
張道陵修道于龍虎山,創道教於鶴鳴山,立二十四治以弘揚道法。從東漢時起,“正一盟威之道”遍佈大江南北,張道陵名播青史,世人皆知。而嗣師以下,歷代繩繩繼繼,傳承1800餘年。其歷代譜系,眾多史實,世人也許不甚了了。校注這本書,讓人們看到了歷代天師和高道紹祖業,演宗傳的動人事蹟,此功之二也。
四代天師張盛重返龍虎山祖壇,開宗傳道,從此開科范為常。三十代天師張繼先,人稱“神童天師”。古典名著《水滸》以其高超的手筆,刻畫出這一代天師高深的道法。宋元之後,三山(閣皂山、茅山、龍虎山)合一,立萬法宗壇。嗣漢天師主領三山符籙,“掌天下道教事”,曾經受到歷朝帝王的多次封誥。本書保存了大量的聖旨、詔書、詩詞、歌賦等珍貴的歷史文獻。校注這本書,使塵封的文史得以再現,為後人研究天師道,讀解龍虎山提供了翔實的資料,此功之三也。
小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黨的宗教政策得到全面落實。改革開放,帶來了國運昌隆的大好形勢。天師府也和全國各行各業一樣,發生了翻天復地的變化。千年香火,重放異彩,“相國仙府”,光照人間,欣逢盛世,讓我們有條件對古籍進行重新整理。這也是重振天師道文化的一大功德。為此,天師府成立了古籍整理委員會,撥出了專項資金,加大了這方面的投入。天師府道研室的張青劍、徐才金,不殫勞苦,經常通宵達旦地工作。經過近兩年的努力,《留侯天師世家注》終於問世。相信他們的勞動不會白費,“南國第一家”的美譽也將在我們這一代人手中發揚光大。
書成之日,特向為本書出版作出過貢獻的人們表示謝意,權為序。
   重修留侯天師世家張氏宗譜序
   溯自巢,燧、羲、軒(1),聿昭氏族,殷、周、虞、夏,益重宗親。八廟序乎昭穆(2),庥紹龐鴻(3);積德貴之子孫,道隆司馬(4)。稽我張氏賜姓舊焉,系出青陽,道傳丹訣,朝宗東漢,演派西江。襲傳纘緒(5),源遠流長,繼志綿庥,根深葉茂。所慮代遠年煙,簡缺編殘,誤或貽乎亥豕(6);族繁世大,昭左穆右,書惟慎乎魯魚(7)。爰邀我族共敘宗支,上以見億萬年之翼燕,貽厥孫謀(8);下以開千百世之振麟,繩其祖武。自軒轅五子分派,歷時億萬斯年,洎(9)道光甲午重修(10),於今五十餘載。謹諏(11)八月中旬入局,迄於冬朔日告成。所願丕承丕顯(12),佑啟後人,俾焙俾昌(13),光昭前烈,以彰不朽永世無窮雲。
時:皇清光緒十六年歲次庚寅(14)冬月朔日
六十一代真人,嗣孫仁晸(15)謹書
注:
(1)指上古四聖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軒轅氏。
(2)昭穆:指古代宗廟秩序,祖、父遞為昭穆,左為昭。右為穆。
(3)龐鴻:古人想像中天地形成以前的渾沌狀態,同“蒙鴻”。
(4)隆:興隆;司馬,在此泛指晉朝。
(5)纘緒:繼承源頭的意思。
(5)、(6)、(7)亥豕、魯魚:見成語魯魚亥豕,泛指容易寫錯的字。
(8)《詩、大雅、文王有聲》:“詒厥孫謀,以燕翼子。”後閃以“貽厥”為子孫的代稱。
(9)洎:即“到”的意思。
(10)道光甲午:即西元1834年。
(11)諏:挑選的意思。
(12)丕承丕顯:丕乃“大”的意思,承乃傳承;顯乃顯耀,即光宗耀祖的意思。
(13)俾熾俾昌:使其旺盛發達的意思。
(14)光緒庚寅:(即西元1890年)
(15)張仁最(最念zhěng),生於1840年,同治六年(1862)奉旨承襲天師,光緒二十九年卒。次年贈“光祿大夫”。
    宋太師同平章事萊國公涇野呂文穆公序(1)
    予仰觀乾象,北辰為中天之樞,而三垣九曜旋繞歸向,猶君之尊而無敢不拱焉。俯察地理,昆侖為華夏之鎮,而五嶽人表逶迤,顧盼猶祖之親而無敢不本焉。此君親一理,忠孝一道,忘之者謂之逆,遺之者謂之棄,援之者謂之褻。無將(2)之戒,莫大於不忠,五刑(3)之屬,莫大於不孝。為人臣所當鞠躬盡瘁,為人後所當慎終迫遠而不可一毫或忽也。今閱張氏譜牒,上溯姓源之始,下逮嗣續之宗。明昭穆以尚禮也;序長幼以尚齒”’也;列像贊以尚思也;紀恩賁以尚功也。非忠孝而能若是乎?噫!世之去祖未遠,向其所自懵然者,有愧于張氏多矣。
注:
(1)文穆公:即呂蒙正,卒諡“文穆”。
(2)無將:引申為最大的意思。
(3)五刑:中國古代的五種刑罰。
(4)齒:此處喻為兄弟。
   宋少保右丞相信國公吉州文文烈公序(1)
   譜何為而作也?蓋欲敘昭穆、明尊卑、別親疏之同異也。然:上無賢,事莫作於前,下無令,子莫述於後。有作於前,有述於後,予于張氏見之矣。
按舊譜:原系軒轅第五子名“揮”,造弓取獸,因賜姓張。傳至周有張仲,漢有張良,以迄於今,族之蕃宗之盛,恐後分糜,如侄不知叔,兄不知弟,往往相會遇若途人。故珍修斯譜,以永其傳,命予為序。予也素傷世人不知祖宗,不知身為何人,驕奢自恣,視骨目(肉)如路人,良可惜也。故今纂修之後,無論親疏,皆當相往來,急難相扶持,不以尊抑卑,不以下僭上,正所謂萬口之家者,若莫萃一宗之和氣,是大有補於各教,猗歟盛哉(2)!贊曰:家之有譜,猶國之有史也,史以紀事實,譜以序昭穆。昭穆能明,則家派烏得而混戰?今張氏譜牒,曆今有年,會輯重修。其開卷一覽,上以見先人之勳業,下以見後人之嗣緒,非善繼善承者而能之乎?書此以為後世勉。
注:
(1)文文烈公:即南宋丞相文天祥。
(2)猗歟盛哉:歎芙之詞,無義。
明翰林傳講學士•中順大夫知制
誥同修國史兼太子贊善大夫
    金華宋濂(1)序
    嗣漢四十二代天師張真人以《世家》一卷,命上清道士傳同虛征濂序其首簡。濂聞古者名世諸臣,史官必為序其世系,表次以傳,所以敦本始(2)昭功伐(3)也。況於神明之胄(4),理有不可得而闕者。今所輯世家,但始于留文成侯,而其上則無聞焉。濂因據氏族群書補之,複用史法略載其相乘之緒,使一閱輒知大都,而其詳別見於左方雲。
序曰:張出自姬姓,軒轅子青陽氏第五子揮為弓正,始造弓矢,張羅以取禽獸。主祀弧星,世掌其職,賜姓張氏。周宣王時,有卿士張仲,其後裔事晉為大夫。張侯生老。老生君巫。君巫生趯。趯生骼。其孫曰抑翔。至三卿分晉,張氏事韓。韓相開地相韓昭侯、宣惠王、襄哀王。開地生平,相釐王,悼惠王。平生良,字子房。漢太傅留文成侯居沛之豐邑,生二子侍中:辟疆及不疑。不疑嗣侯,生二子:典、高。典生默。默生大司馬金。金生陽陵公千秋。千秋字萬年,生嵩,嵩生五子,壯、贊、彭、穆、述,其後多以功烈著。傳至於唐,列為安定、范陽、太原、南陽、敦煌、修武、上谷、沛國、梁國、滎陽、乎源、京兆等四十三望族,中出宰相凡十七人。高生通、通生無妄、無妄生裏仁、裏仁生皓、皓生綱、綱生桐柏真人大順。大順生漢天師道陵,是為玄教之宗。其傳緒悠長;倍前望族之盛。淪者弗察,見留侯再世國除,即意其絕嗣,殊不知流裔南北如斯之繁也。
道陵字輔漢,建武十年(西元34年)生於吳之天目山。既長,博習群書,從學者千餘人。尋中直言極諫科,拜巴郡江州令,棄官隱洛陽北邙山修煉形之術,章帝以博士征,不赴。和帝即位,召為太傅,封冀侯,亦不就。乃杖策遊淮,入鄱陽,上龍虎山,合九天神丹。訪西仙源,獲制命五嶽攝召萬靈及神虎秘文于壁魯洞。俄往嵩山石室,得黃帝九鼎丹書。及道既成,聞巴蜀沴(5)氣為人災,銳意人蜀。初居陽平山,遷鶴鳴山,感玄玄老君,屢授以經策之法。於是分形示化,複立二十四治(6),增以四治,以應二十八宿,妖厲為衰熄。如發鹽泉、破鬼城之事甚多,不能各載。永壽二年(156),複遷渠亭山,出三五斬邪雌雄劍二,陽平治都功印一,授嗣天師衡,使世世相傳。乃乘雲上升,壽蓋一百二十有三雲。
衡字靈真,有長才,詔征黃門侍郎。辭。隱居陽平山,誓以忠孝導民,君子謂其有繼宗開緒、納俗安善之功。衡生系帥魯,字公祺,益纘(7)前人之烈,以道術教人,自號師君。其來學道者,授以道業,已信號祭酒。各領部眾,多者為治頭大祭酒,皆教以誠信不欺詐,有病者自首其過。複設義倉,置義米肉其中,任人量腹取飽。過取則有禍,人歸者日益眾。遂雄據漢中,詔授鎮民中郎將,領漢甯太守。其後歸魏太祖,拜鎮南將軍,封閬中侯,五子皆為列侯。女歸太祖子彭祖。魯卒,追諡原侯。
生盛,字元宗。魏太祖封都亭侯,弗受。始自漢中還龍虎山,遇三元日(8)升壇傳籙。盛生昭成,字道融,端坐石室,虎豹逢之皆伏。既化去,或見騎鶴遊空中,啟塚視之,惟冠履留耳。昭成生椒,晉安帝召之不至。椒生回、回生迥、迥生符、符生祥。祥字麟伯,隋洛陽尉。能吐丹置掌中,光芒穿屋,複吞之。祥生通元,歲大疫,以標植水中,汲飲者鹹愈。通元生恒,唐高宗問治國,恒對曰:“能無為則天下治矣”,上嘉之。恒生光,光生慈正,慈正生士龍。士龍忘玉印于安酒家,一少年盡力舉之不動。明日,士龍笑攜去。士龍生應韶。應韶生頤。頤生士元,字仲良,瘠而多髯,居應天山四十年。山多虎,人莫敢謁焉。每大風雨,遙見乘黑龍往來諸峰間。士元生脩。脩生諶。諶生秉一,字溫甫。目光如電,夜能視物,嘗負劍行山澤間。叱一老樹,雷即震裂之,占死二巨蟒及小蛇百餘。
秉一生善。善生季文。五代之季,受其籙者頗眾,乃鑄鐵環券數萬繼之。季文生正隨。宋大中祥符八年(1015)召至闕,賜號真靜先生。後凡稱先作者,皆賜號也。吏部尚書王飲若奏立授築院。正隨生澄素先生乾曜。乾曜生虛白先生嗣宗。嗣宗生像中,字拱辰。生三月能行,五月能言,七歲朝京師,錫以紫衣。像中生葆光先生敦複,敦複無子,葆真先生景端嗣。景端亦無子,從弟虛靖先生繼先嗣。繼先字嘉聞,五歲不能言,聞雞鳴忽失笑賦詩,人異之。崇甯初(1102-1106),澥(9)鹽池水溢。造使者召見,書鐵符投之。怒雷磔蛟,蛟死水裔(10)。一日隨上寢殿,宮嬪競以扇求書。繼先以經語書之,皆密契其意。中舉一握稽首書曰:“保鎮國祚,與天長存,乃上所禦者也。”上奇之,命禱命,三日乃止。授太虛大夫,不拜。詔江東漕臣即山中度地,遷建上清觀,改為上清正一宮。從其學道者恒數十百人。靖康初(1126-1127),上複召。時金人犯汴,行至泗州天慶觀,索紙筆寫詩。隱幾而化,葬於龜山之麓。後十六年,西河薩守堅遊青城山,過於峽口。繼先以書一封,赤舄(11)一隻,令達嗣天師。嗣天師家大驚,使人啟龜山之窆(12),惟一舄存。
繼先無嗣,以象中之孫時修嗣。時修曰:“繼先,吾從子(13)也,烏得後之。”眾曰:“法統所在,孰得而辭?”乃從。時修生正應先生守真。守真在母胎曆十九月始產。毗陵有妖憑樹,詔劾之。一夜風雷拔去,後定江濤沖決。高宗賜以象簡、寶劍、清靜陰符二經。守真生景淵。景淵生慶先。張公洞有井甚深,慶先戲折木葉擲之,俄波濤騰通。有一老翁從中出,慶先訶戒之而去。慶先無子,從子觀妙先生可大嗣。可大,守真之曾孫。其祖伯瑀、父天麟,皆嘗攝教事。鄱陽水漲,壞民廬無數。袁提刑甫請可大治之。殛(14)死一大白蛇。水遂平。又遇旱蝗,可大崇(15)之,雨作而蝗殪。敕授提舉三由符籙,兼御前諸宮觀教門公事,主領龍翔宮。吋當宋季,元世祖聞其神異,密譴使訊之。可大授以靈詮,且謂使者曰:“善事爾主,後二十年當混一天下。”逮至元十三年(1276),果驗。
可大生宗演,字世傳,長而穎異。肚祖平宋,憶其父言有征應,造兵部郎中王世英、刑部郎中蕭郁齎詔召之。賜玉冠玉圭,授以“演法靈應沖和真人”之號。仍給三品銀印,令主江南道教事。俾自出牒度人為道士。宗演生與棣,字國華,世祖宣授“體玄宏道廣教真人”,賞賚優渥,竟卒于京師。與棣無子,弟與材嗣。與材字國梁,元貞初(1295-1297)人見大明殿,制授“太素凝神廣道大真人”。大德二年(1298),海鹽、鹽官兩州潮水大作。沙岸百里,蝕齧殆盡,延及州城下。與材投鐵符于水。符躍出者三,雷電晦冥,殲怪物魚首龜身,其長丈餘,堤複故常。五年(1301)冬無雪。上曰:“冬無雪,民間得無有災害乎?”與材為建壇禱之。是夜,雪下盈尺。上大喜,命近臣賜酒。曰:“卿能感通神明一至此邪!”八年(1304),錄平潮功,加授“正一教主,兼主領三山符籙”,給以銀印,視二品。九年(1305)崇明州海堤崩,俾弟子持符往劾之。民夢有神填海者,遂安。至大(1308-1311)初,加賜寶冠金眼,制授“金紫光祿大火”,封“留國公”,給以銀印,視一品。
與材生太玄子嗣成,其道行顯著,褒賜於朝者,不減父風。嗣成卒,弟嗣德嗣。嗣德卒,子正言嗣。正言卒,太玄之子正常嗣。正常字仲紀,即今天師,國朝六覲京師。洪武紛子組團來府進香觀禮。許多因事不能前來的海內外道友紛紛來函來電表示祝賀,使活動更添隆重氣氛。
七日下午4點30分,在醮典圓滿之際,鷹潭市委書記劉祖三、市長倪賢伍、市政協主席鄭榮輝、副書記陳水秘、市人大副主任蔣代梅、市政協副主席、統戰部長王先發等領導,帶著黨和政府對道教界的關懷支持,蒞臨天師府表示祝賀,並親切接見了眾大師和全體篆生,還同大家合景留念。
對這次活動的圓滿成功和天師府的積極配合,熱情接待,眾大師利全體篆生都十分滿意和感激。陳蓮笙大師說道:“這次活動功德圓滿,未出現一點問題,出乎意料,我很滿意。特別對天師府道眾在科儀、職牒填寫等方面和地方政府在後勤保障等方面給予的積極配合,大力支持我十分滿意。”並代表中道協表示衷心感謝。篆生們紛紛以口頭和感謝信形式表達感激之情。在天師殿院內到處貼有感謝信。一張署名“安徽省全體籙生”的感謝信這樣寫道:“我們安徽全體受籙生,謹向祖庭仙長道友們,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謝,並祝祖庭大師仙府再創輝煌,道法興隆,道傳全球”。
像這樣全國性大規模授籙傳度,在中國道教史上尚屬罕見。其場面之壯觀,規模之宏大,人數之多,皆屬空前。這是一個承上啟下,繼往開來的傳大盛舉,也是國家興旺發達的標準。
通過這次授籙傳度活動,恢復健全了正一道傳統授籙傳度儀范,繼承了“仙道貴生,無量度人”的優良傳統,為正一道培養了一批接班人。通過活動,進一步確立了龍虎山嗣漢天師府作為道教祖庭的地位,加強了正一道各名山宮觀聯繫。加深了道友之間的感情,增強了祖庭的凝聚力、向心力。為正一道的健康發展,為天師道再創輝煌,邁出了可喜的一步。籙生們紛紛表示,回去後定要更好地繼承和發揚道教優良傳統,愛國愛教、遵紀守法,嚴格要求自己,為管好宮觀,濟世利人做出更多的貢獻。
龍虎山嗣漢天師府舉行道士大會
    選舉產生第二屆管理委員會
    2001午2月22日(農曆正月卅日),龍虎山嗣漢天師府在西客堂隆重舉行全府道眾會議,選舉產生了以張金濤為主任的第二屆管理委員會。
會議由天師府主持張金濤主持召開,鷹潭市民族宗教事務局副局長吳更生、宗教科科長王解先、市委統戰部民族宗教科科長李霞等領導與會指導,全府道眾參加。
會議首先組織學習了有關文件。接著,由管委會主任張青劍老道長代表第一屆管委會作了工作報告。會議的中心內容是根據《中國道教協會關於道教宮觀管理辦法》第四條的規定,在充分民主協商的基礎上,山全府道眾選舉產生了張金濤、張貴華、曾廣亮、張春榮、王麗萍、汪興海、餘能發等七位道長組成的第二屆管理委員會,並由主持兼任管理委員會主任,張貴華、曾廣亮繼任副主任。第一屆管理委員會主任張青劍老道長被聘為第二屆管委會顧問。會議還調整了管委會內的工作機構;天師府管委會內設辦公室、教務處、道教文化研究室、財務室。辦公室下設行政事務組、聯絡接待組,教務處下設道教音樂組、科儀法事組。上述內設機構負責人山管委會的副主任和其他成員兼任。
會議議淪了第一屆管委會三年來的工作報告,在肯定成績,總結經驗的基礎上,認真學習了《宮觀管理辦法》中有關管委會的職責、任務、工作範圍的規定,詳細制定了天師府2001年的工作計畫任務目標。大家信心十足地決心迎著新千年的曙光再接再勵,把道教機庭建設好,管理好,給社會主義祖國作出更大的貢獻。
注:
嗣漢大師府第一屆管理委員會於1998年4月21日經民主選舉產生,成員如下:
主任:張青劍
副主任:張貴華  曾廣亮
委員:王麗萍  江國松  邱明輝  張春榮
天師府主持張金濤
當選第十屆全國人大代表
徐才金
舉世矚目的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於2003年3月5日在北京召開。這是繼小共“十六大”之後,中國人民的又一特大喜事。
在江西龍虎山嗣漢天師府,全體道職員工更是喜上加喜。因為天師府主持張金濤光榮地當選為第十屆全國人大代表。
作為天師血胤的張金濤,從小就受到中國傳統道家文化的薰陶。八十年代初,張金濤剛步人及冠之年,原中國道教協會會長黎遇航慧眼識人,為“天師道”又發現了理想的傳人而欣慰,並把他送人中國道教學院深造。在院校學習期間,張金濤一頭紮進小困道教文化知識的海洋。他如饑似渴、博覽群經,成為一名成績優異的學員。1985年謝絕了中國道協的挽留,張金濤回到天師府,又積極地投人到搶救、恢復和重建“天師道”文化的工作中。他以驚人的毅力先後修復了天師府內絕大部分古建築,使其恢復並超過了明清鼎盛時期;又以驚人的智慧搶救“天師道”音樂,親率天師府道樂團山訪東南亞,使天師道音樂成為連結海內外道緣的紐帶;同時,他還整理編撰了一大批關於“天師道”的系列叢書,使瀕臨失傳的天師道文化重放異彩。近幾年來,他又以驚人的膽略,為創建世界道教文化研究中心這一宏圖作出了不懈的努力。
從九十年代以來,張金濤由一名小道士成長為一代大法師,並當選鷹潭市人大代表、市政協常委、江西省政協委員、省青聯副主席、省道協副會長,還擔任中國道教協會常務理事。
2003年全國十屆人大召開前夕,張金濤光榮地當選為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如果您對本書籍有什麼問題或經驗,請在此撰寫您的意見咨詢!
您的姓名:


您的評論: 注意: 評論內容不支持HTML代碼!

顧客評分: 差評            好評

請在下框輸入驗證號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