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tice: Undefined index: HTTP_ACCEPT_LANGUAGE in /home/hk2/public_html/catalog/controller/common/header.php on line 6 中國的神仙

出版社

 

中國的神仙

中國的神仙
書名: 中國的神仙
作者 王世貞
語言 繁體中文
國際書號: 7806652388
地區 長沙
年份 2002
出版社: 岳麓書社
平均評分: 暫沒評分

老子  Lao Zi  (3)
木公  Lord Mu  (5)
西王母  Xi Wang Mu  (7)
太真王夫人  Taizheng Lady Wang  (9)
上元夫人  Lady Shang Yuan  (11)
赤松子  Chi Song Zi  (13)
容成公  Lord Rong Cheng  (15)
廣成子  Guang Cheng Zi  (17)
赤將子輿  Chi Jiang Zi Yu  (19)
洪崖先生  Mr. Hong Ya  (21)
馬師皇  Ma Shihuang  (23)
王倪  Wang Ni  (25)
何侯  lie Hou  (27)
偓佺  Wo Quan  (29)
鐵拐先生  Mr. Iron Stick  (31)
務光  Wu Guang  (33)
孟岐  Meng Qi  (35)
匡裕  Kuang Yu  (37)
彭祖錢鏗  Peng Zu Qian Keng  (39)
青鳥公  Lord Qing Niao  (41)
呂尚  Lu Shahg  (43)
範蠡  Fan Li  (45)
劉越  Liu Yue  (47)
匡續  Kuang Xu  (49)
葛由  Ge You  (51)
蔡瓊  Cai Qiong  (53)
彭宗Peng Zong  (55)
馮長  Feng Zhang  (57)
王子喬  Prince Qiao  (59)
沈羲  Shen Xi  (61)
涓子  Juan Zi  (63)
琴高  Qin Gao  (65)
寇先  Kou Xian  (67)
負局先生  Mr Fu Ju  (69)
莊子  Zhuang Zi  (71)
尹喜  Yin Xi  (73)
丁令威  Din Lingwei  (75)
李八百  Li Babai  (77)
宋倫  Song Lun  (79)
玉子  Yu Zi  (81)
太陽子  Tai Yang Zi  (83)
太陰女  Tai Yin Nu  (85)
太玄女  Tai Xuan Nu  (87)
墨子  Mo Zi  (89)
祝雞翁  Zhu ji Weng  (91)
皇太姥  Huang Tai Mu  (93)
古丈夫  毛女  Gu Zhangfu And Haired Girl  (95)
黃石公  Lord Huangshi  (97)
控鶴仙人  The Crane-Riding Man  (99)
茅蒙  Mao Meng  (101)
簫史  Xiao Shi  (103)
蔡女仙  Cai Nuxian  (105)
白石生  Bai Shi Sheng  (107)
涉正  She Zheng  (109)
安期生  An Qisheng  (111)
朱仲  Zhu Zhong  (113)
茅盈  Mao Ying  (115)
修羊公  Lord Xiu Yang  (117)
司馬季主  Sima Jizhu  (119)
劉安  Liu An  (121)
緱仙姑  Gou Xiangu  (123)
金申  Jin Shen  (125)
蘇耽  Su Dan  (127)
東方朔  Dongfang Shuo  (129)
稷丘君  Mr ji Qiu  (131)
衛叔卿  Wei Shuqing  (133)
黃安  Huang An  (135)
郭瓊  Guo Qiong  (137)
太山老父  Old Man Taishan  (139)
程偉妻  Cheng Wei’s Wife  (141)
焦先  Jiao Xian  (143)
南陽公主  Princess Nanyang  (145)
王褒  Wang Bao  (147)
欒巴  Luan Ba  (149)
毛伯道  劉道恭  Mao Bodao And Liu Daogong  (151)
趙丙  Zhao Bing  (153)
莊伯微  Zhuang Bowei  (155)
蘇林  Su Lin  (157)
江妃二女  Two Girls In Jiangfei  (159)
梅福  Mei Fu  (161)
姚光  Yao Guang  (163)
魏伯陽  Wei Boyang  (165)
王老  Old Man Wang  (167)
張道陵  Zhang Daoling  (169)
劉晨  阮肇  Liu Chen And Ruan Zhao  (171)
王喬  Wang Qiao  (173)
蕭綦  Xiao Qi  (175)
王遠  蔡經  Wang Yuan And Cai Jing  (177)
子英  Zi Ying  (179)
董奉  Dong Feng  (181)
介象  Jie Xiang  (183)
鐘離權  Zhongli Quan  (185)
李阿  Li A  (187)
朱孺子  Zhu Ruzi  (189)
呂恭  Lu Gong  (191)
黃初平  Huang Chuping  (193)
羅真人  Luo Zhenren  (195)
諶姆  Chen Mu  (197)
費長房  Fei Zhangfang  (199)
藍采和  Lan Caihe  (201)
耆域  Qi Yu  (203)
王質  Wang Zhi  (205)
葛玄  Ge Xuan  (207)
曹仙媼  Cao xian’ao  (209)
孫登  Sun Deng  (211)
稽康  Ji Kang  (213)
吳猛  Wu Meng  (215)
吳彩鸞  Wu Cailuan  (217)
許遜  Xu Xun  (219)
黃仁覽  Huang Renlan  (221)
郭璞  Guo Pu  (223)
王道真  Wang Daozhen  (225)
 


    嚮往長生不老,追求天地同永,是我國古代最大的學問。乘青雲,弄紫霧,飛向瓊島瑤天,是芸芸眾生的最高理想。千百年來,人們屢試屢敗而又屢敗屢試,樂此不疲,孜孜不倦,表現出了驚人的耐心與執著。古人堅信,塵世之外,另有仙境存在。“神仙者,所以保性命之真而遊求於其外者也”。《漢書•藝文志》)只要誠心不改,堅持不懈,終能達此境界。而一旦跨鶴成仙,凡間的一切又變得那麼渺小,那麼微不足道,珠玉只如瓦礫,軒冕等若樊籠,甚至千秋帝業、萬古文章也不過徒有虛名。因此觀雲測天,求仙問道,成為一代又一代王朝的頭等大事;養氣服食,醮神煉丹成為永恆的“國家課題”,備受重視和推崇。
    我國古代的典籍從來不乏神明術數的記載。凡鬼神、陰陽、災祥、蔔筮之類.都得到特別的關注。詩、書、易、禮莫不如此,《左傳》、《史記》、《晏子春秋》、《呂氏春秋)、《墨子》等記錄神仙事蹟,更是言之鑿鑿,畢恭畢敬。即使是“不語怪力亂神”的大思想家孔子,也不否認神鬼的存在,而主張“敬鬼神”、“畏天命”。翻開《論語》就不難發現,孔子眼中的一天”,主要是“天帝”、“天神”,諸如“獲罪於天,無所禱也”、“天喪予”、“天厭之”、“知我者,其天乎”、“天之將喪斯文”等,莫不是將“天”視為有道德意志的、能夠“福善禍淫”的主宰。被儒家奉為經典的《尚書》、《詩經》,所涉及的“天”也大都是“皇天上帝”。先秦古籍中,“天”、“帝”二字甚至可以互換使用。《尚書•多士》“惟天不畀……惟帝不畀……惟天明畏”,就是典型的例子。縱觀古代著作,無論經書還是史書,不管儒學還是道學,都充滿了天界與凡塵的思考,交織著出世與入世的矛盾。甚至可以說,一部古代文明史,其終極目標就是“究天人之際”。
    神仙觀念,作為一種文化現象,上古部落社會就開始出現。《論語•泰伯》載,帝禹“菲飲食而致孝乎鬼神”。《禮記•表記》載,“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後禮”。至於《國語•楚語》所謂“民神雜糅,不可方物,夫人作享,家為巫史”、“蒸享無度,民神同位”,既反映了當時宗教信仰混亂的情形,又表明了楚地巫風盛行的狀況。殷、周時期的巫史,其主要職責就是通鬼神,主占卜,存圖籍,備諮詢。戰國時更形成了龐大的方士階層,不僅滲透到各個諸侯國,而且常常影響國君的決策。求仙、采藥、祭神、事鬼的活動也愈加頻繁。“秦始皇初並天下,甘心于神仙之事,遣徐福、韓終之屬,多齎童男童女入海求仙采藥。”(《漢書•郊祀志》)自漢以來,佛教傳入中國,佛道迅速合流,神仙道化觀念進一步強化。上自帝王,下至平民,都崇信天象,講究災異,研習圖讖。宣揚神仙方術的書籍紛紛問世,僅葛洪《抱樸子內篇•遐覽》所錄道經、記、符、圖等,就近一千二百卷,可見造作之盛。而種種煉形之術的提出,合仙道、巫術、醫學於一體,對益壽延年或有幫助;又造成了神仙世界與塵俗世界距離縮短的假像,使更多的人相信神明確有,仙人可學,長生能致,方術有效。
    神道之學的興起,有其深刻的社會原因。
    它首先是政治統治的需要。《易•觀》指出:“觀天之神道,而四時不忒。聖人以神道設教,而天下服矣。”自古以來,統治者就巧妙地利用神道的魔杖來強化、神化自己的政治權力。《尚書•洪範》所謂“天乃錫禹洪範九疇”(上天賜給禹九種統治方法),便給上古的統治蒙上了神秘的面紗,這九種根本大法更是虛虛實實,不少內容都與神道術數有關。到了百家爭鳴的時代,子思、孟子則提出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將天道與人道歸於一體,混為一談。漢武帝時,“以神道設教”發展到了極致,讖緯之學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在孔子被神聖化的同時,儒書也事神秘化了。董仲舒《春秋繁露》援飾遺經之語,別立讖緯之名,用陰陽五行學說、天人感應原理來論證三綱五常,將封建綱常教條化,進而提出“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的論斷,赤裸裸地將封建的統治與神道的意志聯繫起來,以證明自己的統治天經地義,永恆不變。作為一代儒宗的董仲舒,為了“獨尊儒術”,不惜將儒家經典著作塗上陰陽五行和神奇怪異的色彩,還親自參與求雨、止雨的方術活動,這就為穿鑿禮儀、附會儒教、造神弄鬼開啟了方便之門。朝廷的提倡,宗師的鼓噪,皇帝的默許,激起了儒生博■造神的狂熱。當讖緯經學被奉為儒家正統時,人們自然趨之若騖。就連鄭玄、宗均、許慎這樣的經學大師,也都注釋緯書,引用讖言。儒生方士化,一時竟成風氣。難怪李商隱《賈生》諷刺道:“宣室求賢訪逐臣,賈生才調更無倫。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
    其次,勞苦大眾反壓迫反剝削,也要張揚和利用神道。“天命”本來就是一把雙刃劍,當權者可以通過宣揚它強化自身的統治。其政敵也可以矯用符命而竊取權柄,改朝換代,農民起義更需要借助“天書”、假託“天意”揭竿而起。秦末的陳勝、吳廣的大澤鄉起義,首開魚腹藏書、“替天行道”的先例。漢末黃巾起義,則正式祭起“太平道”的大旗,作為號召民眾、組織民眾的精神武器。一直延及近代的太平天國起義,都離不開張揚神道。一次大規模的農民起義,往往同時又是一次神道的大傳播,大普及。例如黃巾起義席捲青、徐、幽、冀、荊、揚、兗、豫等八州,覆蓋大半個中國,太平教、五斗米教也風行一時,信徒多達數百萬之眾。
    此外,人們對封建統治的不滿,現實社會的失望,也加劇了神道文化的傳播,出世思想的滋長。《神仙傳》中的陰長生、王烈、尹軌、孔元方等都是因不滿現實而轉向神仙道教追求精神寄託的。葛洪《抱樸子內篇•遐覽》曾作過這樣的反思:“鄙人面牆,拘系儒教,獨知有五經、三史、百氏之言,及浮華之詩賦,無益之短文,盡思守此,既有年矣。既生值多難之運,亂靡有定,干戈戚揚,藝文不貴,徒消功夫。苦意極思,攻徽索隱,竟不能祿在其中,免此壟畝,又有損於精思,無益於年命。二毛告暮,素志衰頹,正欲反迷,以尋生道……”這番話頗能代表士人出儒入道的普遍心理。正是因為時世艱難,環境險惡,人們在現實社會中進取無門,甚至難以自存,因而心灰意懶,才隱逸山林,托身幽谷,追求清淨,歸依仙道的。而大批知識份子研習神仙方術,反過來又助長了神仙道教的蔓延滋長。
    正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和思潮影響下,神明之說、仙道之傳不絕于史。而記錄神仙的專書則始於漢代,歷經魏晉以降的補充,到明朝的《列仙全傳》蔚為大觀。考察這些書籍,不難發現,有以下幾方面的演變:
    一、神仙的描繪越來越宗教化。早在先秦,《莊子•逍遙遊》就形象描繪了神仙生活圖:“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膚若冰雪,綽約若處子,不食五穀,吸風飲露,乘雲氣,禦飛龍,而游乎四海之外。”楚辭中,屈原、宋玉的作品也摹寫出神仙遨遊太空,上天入海的情景。如果說這些描寫都出於想像,帶有濃厚的浪漫情調和文學色彩的話,那麼漢以後出現的記錄神仙的專書就大異其旨了。其最大的不同就在於,它本質上是造神運動的產物。最早問世的《列仙傳》,偽託西漢大儒劉向作,實出漢末道士之手,為漢代讖緯之風的邏輯結果。此後神道宗教化愈演愈烈,又有葛洪《神仙傳》、陶弘景《續列仙傳》等相繼問世。明代中期以來,嘉靖、萬曆陷於仙道不能自拔,託名王世貞的《列仙全傳》,則將從上古到明初的仙人匯于一體,堪稱古代神道的大全。這些書籍一方面對仙界生活作了更加細緻、更加繪聲繪色的描寫,極力渲染完全超越自然束縛、擺脫紅塵煩惱而悠哉遊哉的愜意,另一方面千方百計將神仙的事蹟加以佐證、坐實和具體化,努力展示種種神奇,突出仙丹、靈藥、辟穀、修煉的作用,引導人們相信升騰有術,雲天有路。
    二、神仙的主體越來越塵世化。最早的神仙,明顯反映出古代先民對自然神的敬畏、對祖先靈魂的崇拜。如黃帝、西王母、東王公、赤松子、彭祖、王子喬、廣成子、火神祝融、雷公雨師,他們或是漢民族的祖先神,或是原始宗教祭祀和崇拜的物件,或是古代神話傳說中的人物,不脫原始宗教的痕跡,無不遠遠超乎人世,虛無飄渺,充滿神秘色彩。最早的神仙傳中還包含了先民對天界的猜測,對不可知的自然現象的解釋,不乏民俗性。例如《東王公傳》載,他“與玉女投壺,梟為脫誤不接者,公為之笑。開口流光,今電是也。”而後來的神仙則不然,古代賢聖和著名方士成了主體,如安期生、墨子、莊子、毛蒙、司馬季主、尹喜、東方朔、淮南子等。他們本出自凡塵,屬於現實生活中人物,而非敬天崇祖的產物。雖經種種神化,塗上了厚厚的油彩,仍不免人世的痕跡。他們在天國的所為,也帶有凡人的投影。例如,東方朔三偷蟠桃,不改放蕩詼諧、遊戲人生的本性;薩守堅為報復湘陰城隍不肯留宿而火燒土地廟,頗帶有負氣而行的特點。至於李白、李賀、白居易等詩人入仙後,或執掌仙界的文書,或為仙宮落成作記,其文學天才生前身後一以貫之,更將天上人間聯為一體。一批現實生活中的人物升入神仙隊伍.使神仙更貼近生活,更多塵俗氣息,也更使人覺得仙人可學,仙界可度。
    三、成仙的過程越來越傳奇化。最早的神仙往往源于漫長的神話傳說,而後來的神明羽化登仙的過程則明顯加快。諸如王褒、嵇康、許遜、郭璞等成為仙人,距其生活年代往往只有數百年,有的甚至不足百年。忠臣烈士位列仙班,每每是由追思而祭祀,由立廟而為神。大抵時代越近,加入仙籍所需的時間也越短。《列仙傳》收錄上古至西漢的仙人,數千年間僅得七十一人,其中大部分還是秦漢以後的仙人。而《列仙全傳》問世,仙人已多達五百餘。為提高神仙的可信度,造神者往往對史傳進行文學加工。例如,方士焦先事蹟,見於《三國志•管寧傳》,僅記載他生於漢末,戰亂之際,於黃河岸邊結廬而居,有意避世,太守訪而不見,年八十九病死。而皇甫謐《高士傳》則改造為焦先在黃河岸邊結廬而居,遭遇野火燒廬,從此露天而臥,即使冬降大雪依然如此,百歲而死。張華《博物志》進一步發揮,河東焦生,裸而不衣,處火不焦,入水不凍。葛洪《神仙傳》變得更為神奇:焦先年一百七十歲,食白石為生,於黃河岸邊結庵獨居。野火燒庵,他在火中正襟危坐,鬚髮無傷;大雪倒庵,他在雪中呼呼酣睡,面容紅潤如口常。又過二百年才成仙而去。從《三國志•管寧傳》到《博物志》,神仙色彩越來越濃,最後到《神仙傳》便完全由方士變成神仙了。成仙過程的傳奇化,加快了成仙的步伐,也加強了勸誡功用的色彩。既造成了煉形有道、方術有效的印象,又迎合了急功近利的求道心理。令人心動,啟人效法。
《中國的神仙》的編譯,以《列仙全傳》為底本,同時參考了《列仙傳》、《續列仙傳》和有關史籍。考慮到原書體例不一,篇幅各異,早期的神仙,記載較為簡約、古樸,而晚出的仙人,其生平事蹟又過於繁複,斧鑿的痕跡十分明顯。因此我們在編譯時對重複羅列的內容作了較大的刪節。此書的編譯出版,是為了幫助中外讀者瞭解中國本土神仙特別是道教神仙的概貌,從一個側面展示中國古代的民俗和文化思想演變的歷程。善於思考的讀者,或能從中發現敬天畏神觀念的發展和求仙問道者的行為軌跡,從而更深刻地認識神道的緣起與本質。由於原書涉及的內容多屬於神秘文化的範疇,文字古奧,不少道教術語今譯已難,英譯尤其不易。翻譯中乖謬之處或恐難免,尚祈方家有以是正。

如果您對本書籍有什麼問題或經驗,請在此撰寫您的意見咨詢!
您的姓名:


您的評論: 注意: 評論內容不支持HTML代碼!

顧客評分: 差評            好評

請在下框輸入驗證號碼: